英国《卫报》近日撰文称,自动化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近,未来机器人不但会夺走我们的工作,可能还会加剧社会的不公,让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统治整个社会。
机器人应该交税吗?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奇怪,不过包括首富盖茨和欧盟官员在内的许多人都曾提出过这一问题,人们担心机器人“崛起”会影响到自身的生存。虽然在具体的实施方案上大家的提议有所不同,不过大家都认为如果能让机器人交税,就能用这部分资金帮助工作岗位被挤占的人,让他们能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现在,我们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好消息是大家担心的机器人崛起并未到来,虽然聪明的机器人确实在挤占一些工作岗位,但从经济数据上来看,它们的影响力还很小。不过,比起好消息来说,坏消息更令人揪心,因为一旦机器人成了主流,它不但会挤占人们的工作,还会制造更大的不公平。
其实马斯克担心的“天网”并非机器人带来的真正威胁,真正让人担心的是这些钢筋铁骨将进一步扩大经济差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可能会大幅降低。
自动化这个名词并不新鲜,16世纪英国人发明纺织机后自动化进程就开始了。当时,手工制作的话每分钟能缝100针,但机器却能缝1000针。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同样多商品所需的工人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
如今,自动化并未加剧不公,因为它在“毁掉”一项工作时能创造更多新工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银行柜员:上世纪70年代ATM机诞生后,按说柜员该不断减少,但事实上这一群体却有了增长。究其原因,ATM机的出现降低了银行网点的运营成本,因此分行就越开越多,雇佣的柜员数也在不断增长。此外,现在柜员的角色也有了变化,他们不再只负责存取现金,售卖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了这些人的新主业。
有人会说,机器人不就是技术的又一次进化吗?类似银行柜员的历史还会重演吧?如果这样想就过于乐观了,事实上,新技术会让机器人更加多才多艺。想像一下,如果ATM机不但能取钱,还能给你推销理财,甚至办贷款,银行网点的柜员还有什么用呢?因此,在自动化时代的新阶段,技术不会仅仅转变工作形态,它会直接消灭工作。原本利用更少劳动力创造更多财富的模式将被无需劳动力就能创富的模式替代。
不过,无需劳动力就能创富的模式就那么不好吗?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明确一个前提,那就是财富掌握在谁手上。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靠工作只能拿到他们创造财富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他则被资本家拿走,而且数据显示,过去几十年中,工资在国家收入中的占比在不断缩小,而资本家拿走的部分则在不断增加。
技术让工人们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同时利润也随之增长。1973-2011年间,生产力提升了80.4%,但工人的工资其实只上涨了10.7%,而随着自动化的全面到来,这种情况将变得更加严峻。如果你认为现在社会已经非常不公,未来可能会更加绝望,因为资本家们不用雇佣你也能让自己的资产增值了。
资本家与劳动力的“分手”不仅意味着工作岗位的终结,更意味着工资这一名词的消失,而没了工资,普通人就会与财富绝缘,甚至连生存都会成为大问题。此外,工人们还会丧失他们社会权利的主要来源。曾经,生产掌握在工人手中,他们不高兴时还能用罢工来和资本家谈判,而工作岗位都被机器人替代后,罢工就成了历史。
其实当下富人享受的生活已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但他们吃穿用度之物至少还是工人们生产的,如果机器人替代了工人,富人们恐怕会扯掉最后一块遮羞布,自己生存在天堂,而穷人们则会被晾在一边慢慢“腐烂”。
如果这一设想还不够惊悚,恐怕我们就要从好莱坞电影的剧情上“取经”了。设想如果机器人能替代所有的工作,那么丢了工作的普通人对这个地球还有何意义呢?精英阶层会不会直接残忍的将大家屠戮殆尽呢?
这样反乌托邦的概念有点像科幻小说,不过它们确实有其可信的一面。有关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未来会继续进步,如果与其配套的法律和体制没能与时俱进,未来大多数人将陷入万劫不复,因此盖茨提出的机器人税确实值得仔细考虑。
当然,这并非我们反对自动化的原因,机器人没有错,只要它们创造的财富能进入大多数人的腰包,其发展就值得鼓励。问题在于机器人掌握在富人手中,这就意味着它们创造的巨额财富只有很小一部分能进入普通人的腰包。
最近,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发布了一份报告,报告显示,世界上最富的八个人占据了人类一半的财富,如果自动化全面接管人类的工作,这一比例可能会提升至100%。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考虑财富再分配的方式,在还来得及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