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管委会近期公布了2017年发展规划,2017年将继续配合完成科技创新中心主体承载区建设实施方案,会同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制定临港地区工业强基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完成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计划和实施方案。
这项计划中,“智能制造”无疑是重中之重。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陈杰告诉中新社记者,“未来临港战略重点将放在智能制造的生态体系,集聚产业技术平台、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以及科技金融、园区等要素,推进整个临港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在临港,智能化的实践现已随处可见。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内,从第一个工位运行到最后一个工位,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与车辆订单一一对应。据工作人员介绍,总装车间是员工最多的车间,在冲压、车身、油漆车间,自动化率达到99%以上,工作基本由机器人完成,员工主要在最后环节进行检查。
上海智能制造装备研究院下属的智能步行作业机器人研究所中,六足智能机器人正在测试爬坡、爬楼、钻孔、高空作业等动作。未来它们可以代替救援人员携带检测设备进入发生事故的地点,在湿热、辐射等环境下执行作业任务等;也可以在核电站等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一些不同任务。
不限于此,临港的制造业仍在寻求智能化升级。据临港管委会经贸办主任张彤介绍,上海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的智慧工厂建设方案已组织专家论证,并将逐步实施;电气凯士比、三一重机、新松等也制定了智能化工厂改造方案。
当然,这些智能化升级的背后离不开临港新“双特”政策(特别机制和实行特殊政策)的支持。为加快推动高端制造、科技研发机构、创新人才向临港强势集聚,上海市从2016年开始对临港实行新一轮“双特”政策。
临港管委会综合计划办主任汤文侃告诉中新社记者,新一轮“双特”政策由“1+3+X”组成,分别代表了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以及临港管委会出台和制定的相关政策、操作细则和管理办法。
据了解,2016年临港设立专项资金共40亿元(人民币,下同),涉及产业扶持资金达11.8亿元。其中涉及智能制造的专项资金就达到6.7亿元,共55个项目,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约44亿元。
2016年是新“双特”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在此期间,临港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同比增长9.6%,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同时,临港地区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同比增长6.6%;临港地区去年新增内资企业17000家,全区域二、三产业营业总收入近800亿元,同比增长8%。
汤文侃说:“临港是一座新城,是一张白纸,最容易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临港未来除了开发建设,还要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努力建成全国智慧城市中的一个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