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广东下一轮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制造业名城,东莞提出以“机器人智造”计划为统领,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探索一条全新的路径——
作为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东莞松山湖(生态园)机器人智能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肩负着推动东莞乃至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任。“未来东莞将以建设千亿元产业集群为目标,努力打造中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先行市。”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梁维东说。2016年初,东莞市政府出台“一号文”,宣布全面实施“机器人智造”计划,推出50条务实措施大力推动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如今,“机器人智造”计划实施已满一年,东莞市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迅速发展,集群化态势初显。记者了解到,松山湖(生态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镇,目前已聚集了100多家机器人企业,初步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商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区内仅2016年就新增高企17家,高企总数达40家,平均每4家机器人企业中就有1家是高企。
要素聚集,破解关键核心技术
在日前举办的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上,功能各异的莞产机器人集中亮相,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会者。“巡逻机器人非常有趣,我们希望能把产品带回厄瓜多尔。”在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展区,来自厄瓜多尔的哈维尔教授边看边赞不绝口。
过去一年中,东莞在“机器人智造”计划框架下,从应用先行、产业培育、全链布局、技术引领、集群发展、要素支撑等六大方面实施一系列产业新政策,着力推动机器人需求侧与供给侧两端对接,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需求侧方面,东莞以创新政策推动“机器换人”,扩大机器人应用示范市场,加快“东莞制造”的智能化改造。在供给侧方面,东莞大力引进机器人智能装备企业,突破机器人产业核心和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
在东莞松山湖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测试厅里,一台机器人正熟练地对广州酒家的月饼进行分拣包装。从取盒到装饼、放刀叉、封盖、贴码,再到装箱和托运,这条S501流水线一天能包装3万盒月饼,相当于20人的工作量。
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是进驻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的第一家企业。短短5年时间,该公司已成功突破高性能工业机器人及驱动控制、高速实时视觉检测和开放式可扩展工业机器人系统软件等三种技术瓶颈,成功推出并联机器人、scara机器人等多款产品,成为小轻量型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佼佼者,迅速打开了国际市场。
核心技术缺失、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长期制约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痛点,东莞在实施“机器人智造”计划过程中十分重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着力打造高端平台、吸引龙头企业、聚集领军人才。这些创新要素的聚集,使部分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已达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松山湖(生态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156家机器人企业里有36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占23%。松山湖的机器人产业,从大脑——芯片设计及应用技术,到中枢神经——运动控制技术,再到触觉神经——智能感知技术,甚至是执行机构中核心部分——编码器技术等多个软硬件环节都有了良好基础。
值的关注的是,国内十大运动控制器企业中,固高、众为兴等均已在松山湖建设研发基地,另有多家运动控制器领军企业有意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预计3年后,松山湖有望成为国内运动控制器研发生产最集聚的地方。
机器人产业能否在全球新一轮竞争中实现弯道超车,关键在于人才。去年,东莞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开出了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并着力为他们栽好“梧桐树”。目前,广东省首批科研创新团队领头人李泽湘,已率领500多名机器人领域的科研人员扎根松山湖,并发起成立了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该基地连同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粤海装备技术产业园等平台一起,将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世界级的机器人研发创新团队集聚在东莞。
全链突破,培育产业生态圈
年近古稀的彭晓南放弃了含饴弄孙的乐趣,从洛阳南下东莞,在松山湖开启新一轮创业,梦想着将自己在高校里研究多年的环面蜗杆机器人减速器技术产业化,打破国外对该技术的长期垄断。
日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日渐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产业生态,让越来越多彭晓南这样的追梦人来到东莞投身机器人行业。
“全链条突破与全要素支撑同步体现”,这是东莞“机器人智造”计划确立的一大方针。东莞一方面围绕机器人上、中、下游产业链精准布局,以实现母机企业、本体企业、关键零部件企业、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公共服务平台并举发展;另一方面,全面优化应用、技术、人才、资金、中介、金融等要素,力争为产业提供全要素支撑。
以松山湖为例,在发展机器人产业过程中,松山湖一边吸引大疆、固高、沈阳机床等龙头企业落户,一边将创业孵化作为发展的主要手段,为中小型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创新服务,促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对接与合作。
目前,松山湖已培育起两大机器人产业生态圈——采用传统的新型研发机构模式的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生态圈,以及采用全新的市场配置资源模式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生态圈。这两大生态圈各具特色,推动园区机器人产业形成集聚效应。
其中,广东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生态圈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条,依靠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松湖华科孵化器等新型研发机构和孵化器平台,吸引国内外团队前来研发和产业化,目前已成功吸引一批重点项目。如总投资9800万元的大连机床公司研发中心项目,针对东莞本地产业需求,开展面向3C制造的智能机器人装备开发。
由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团队领衔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基地,则按照“从0到1”的发展模式,利用市场手段,合资成立公司或项目团队,将一个个有潜力的年轻创业者逐步培养为成功企业家。该基地目前已孵化了李群、逸动、优超三家公司,引进海内外创业团队30支,生态圈内企业发展渐入佳境。(经济日报记者 郑 杨)
【采访感言】
抓住制造业转型的“牛鼻子”
对于东莞这座世界闻名的制造业城市来说,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脊梁,制造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关键。当前,东莞聚焦机器人产业这个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连续几年推出机器换人、东莞制造2025、“机器人智造”计划等系列政策,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可谓抓住了转型的“牛鼻子”。
当前形势下,东莞对自身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发展面临着高端制造回流和低端市场分流的“双重挤压”、区位优势弱化和城市竞争加剧的“双重困境”、开发强度偏高和生态负荷过重的“双重约束”。东莞的转型一直走得非常艰难,其高新技术企业产出占工业产出仅37%,而旁边的深圳达60%多。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智造方向的确立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以“机器换人”为抓手实施智能化改造早已成为珠三角海量传统制造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手段,培育工业机器人产业可谓顺势而为,有利于实现产业存量升级;另一方面,又可体现未来东莞着力发展的智能化先进制造业,做强产业增量。
发展机器人智造产业,东莞有着先天的优势。正如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俞春华所说,东莞是工业机器人产业的“粮仓”,从电子原配件到PCB再到模具加工制作,强大的产业链为机器人制造提供了基础。同时,毗邻深圳、香港的地理位置,又使东莞易于吸引港深两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落户。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人智造产业的竞争在珠三角地区早已白热化,深圳、广州、佛山、珠海等地都提出了相关战略规划。东莞在产业未来发展中,既要抓住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香港、深圳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机遇,与周边城市在机器人产业上深入合作、协同创新;又要打造自身特色,与其他城市实现错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