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数据,2016年一二月份以来逐月好转。亏损企业累计增长,2015年末高达20.6%,2016年一二月份以来逐月降低,2016年10月已降至累计同比增长0.7%。资产负债率2016年10月末为56.1%,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表明企业资产质量已有所提高。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则比全国更胜一筹。这让人感觉到,会不会这就是本轮经济回落的底部呢?
更重要的是,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稳步上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随着投资和出口的断崖式回落,2012年年初出现负增长。2013年因上年基数降低,重攀两位数增长;2014年重回一位数增长,2015年负增长2.3%。2016年一二月以来,尽管多数财务指标仍均较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速从4.8%的水平逐渐提高,2016年1至10月累计同比增长达到8.6%。
全国工业增长的一个稳固底部,或许正在形成,存在着继续转好的可能。这是因为在较好的利润增长和相对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支撑下,加上生产者价格上涨激励下,企业预期将有所改变,补库存周期或将开启。
收入和消费增长的双双相对较快,是中国经济增长近几年的一个重要支撑。在出口和投资近乎断崖式下滑下,居民人均收入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以及企业对经济下滑猝不及防,2011至2015年实际增长比GDP增长快1.0个百分点,比人均GDP增长则更快一些。由此导致2011至2015年消费持续两位数实际增长。由此进一步导致服务业增长加快,吸收了制造业减少的就业人群。2016年一至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3%,虽有较大回落,但仍大致与人均GDP增长同步。进而导致2016年1至11月份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同比实际增长9.8%。
筑底意味着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均衡正在形成。所谓新均衡是指在保持企业正常或较好财务状况下,总产出与需求结构变动及需求增长放慢相适应的稳步增长。因此,新均衡应有三个基本标志,一是出口占比下降,二是居民收入及居民消费地位上升,三是企业利润及投资正常增长。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要求,如金融格局保持稳定,以及股市、债市、汇市和楼市基本稳定,但前三者无疑是基本面和支撑性的。
当前状况下,形成和保持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均衡,关键是做到四条:一是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回复到内需主导发展上来,二是积极促进经济发展回复到消费主导发展上来,三是全面增强多层面引进及自主创新,四是积极保持金融等的稳定和风险控制。上述一、二两个方面,已逐步有所做到及显现,后两者或有较多问题,但第四者近几年总体可控。
正是以上述分析为基础,笔者提出促进“浅V”回升判断。中国经济2011年至今,形象而言应是一种“雷电型回落”。这样,如果关于经济增长进入底部的判断成立,则2017年或下一阶段,完全有可能出现GDP增长稍有向上的回升,出现“浅V”状的增长曲线,形成自1998年走出低谷以来的新一波次较好增长。
草根经济韧性是中国经济回升的一个重要支撑。东南沿海经济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这部分经济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但这些区域的企业家在坚持艰难打拼。一些民营企业家像丛林中的狼一样在千方百计寻找商机,管理和投资都十分精到。
2017年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增强信心及加快转型。在中国微观经济正出现若干好转的情况下,仍有相当部分人预期偏于悲观。信心背后也有环境不佳等问题,如创新项目贷款难、进入难、审批难、房租高,以及合伙人诚信水平低、市场仿冒严重等。
政府转型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首先是各级政府思想观念要转型。正视经济社会格局的根本性重大变化,正视经济发展放慢现实,正视2017年错综复杂的形势,坚信活力在民间。政府的关键是保护产权,规范和监管市场,增强和提高服务效能。注意控制政府欲望,防止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乱动。其次是领导经济的方式转型。积极实施“三个解放”,即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的,“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社会活力”。提升民间活力以增强发展牵引力,提升社会活力以增强发展支撑力,提升政府效能以增强发展服务力。再次是政商关系转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和“清”的要求,领导干部积极与企业家交朋友,但决不仅仅与少数企业家交朋友;领导干部洁身自好,但关键时刻敢于担当决策。政府改变重商亲商倾向,努力在资本和劳动之间依法维护各方权益。
政府当前应以积极行动改变企业继续主动收缩的状况。当前经济形势的一个特点,是企业主动收缩生产经营,形成低水平增长下的微观均衡。这虽有利于企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但也对宏观经济有较大的不利影响。如所有企业均取“现金为王”策略,则将是灾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