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东莞城市记忆的“打开方式”

   2017-01-21 南方日报佚名14290
核心提示:在2015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开幕式上,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州美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并于去年3月正式注册。这是国内首个由高等美术学府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如今,大半年时间过去了,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

在2015中国(东莞)国际科技合作周开幕式上,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州美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并于去年3月正式注册。这是国内首个由高等美术学府与地方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

如今,大半年时间过去了,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为东莞的城市文化升级带来哪些改变?去年12月30日,“d+东莞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协同创新项目成果展”在东莞岭南美术馆拉开帷幕,为东莞城市内涵的挖掘与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交出一份引人注目的答卷。

18个协同创新项目近200件艺术作品同时亮相,分为“美丽水乡”“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三大主题。这座城市深处蕴藏的历史文化记忆,经过现代艺术和高科技联手实现的华丽转身,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地铁沿线改造成水乡文化“美术馆”,莞草编织“变身”DIY家具,海上丝绸之路也幻化为可以穿戴在身的立体实验首饰……

这场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乡愁记忆与现代工业交融的盛会,也成为一场东莞的“文化寻根”之旅。它不但追述与再现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也为这座城市畅想充满文化活力的未来:悠远深厚的水乡文脉、声名远播的莞草莞香、激情澎湃的龙舟盛景……正以艺术与科技的方式还原并再生,而VR的应用、3D打印技术的推广,也为这座城市的时尚裂变增添新的可能性。

无论如何,在协同创新团队的努力下,东莞留给世人的不再只是“世界工厂”“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这里活色生香的文化魅力,将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带来动人的记忆。

水乡记忆

“微介入”唤醒水乡内在活力

东莞地区汊流密布,水系互联互通,交织如网。然而,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的今天,这里“水乡”的身份似乎渐渐被世人遗忘。作为首个落户东莞水乡地区的文化创意研究院,钩沉悠久的水乡记忆,也自然成为广美文创研究院的首要任务。研究院多次组织师生团队以东莞岭南水乡为基地,潜心创作与设计。

为了留住水乡特有的美感和沧桑岁月,中国画学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彦教授、美术教育学院院长龙虎教授、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马新林副院长及美院研修班画家们近200人次走进水乡,扎根水乡,通过写生创作研究,用自己笔下“重彩墨韵”记录东莞的发展变迁,以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展现不一样的水乡风土人情。

城市化的进程也彻底改变了东莞的天际线,记忆中的村落景观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广州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任、深圳华美术馆执行馆长冯峰教授,带领师生团队将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当代艺术相结合,设计了名为《美丽水乡—时间中的岭南村落》的当代艺术装置。

他们用金属框架搭建一系列岭南民居,其间种上紫荆、杜鹃、桃花,随着四时更替,树木发芽、开花、落叶、枯萎……不断循环往复,如同一件“不断生长的建筑”。“这是对即将和正在消逝的村落景观的一种怀念,也是对记忆的一种珍视,对美丽水乡建设的赞颂。”他说。

工艺美术教研室主任、中国壁画学会常务理事齐喆,则尝试将水乡记忆移植到地铁中来。团体共有49位成员。他们配合东莞地铁2号线的兴建,深入各个站点周边挖掘调研最具当地代表性的元素,收集题材和每个站点的主题,一共创作出20多幅壁画作品。题材包括莞草、榕树、白兰花、虎门大桥、茶山公仔等,本土历史文化脉络与现代审美格调实现完美结合。

“地铁就是一个流动的美术馆,不应只有广告和各种钢架、天花板。”齐喆向记者表示,伦敦、巴黎、莫斯科等世界名城都将地铁视为灿烂艺术的展示场:“我们的作品既接地气,也非常具有艺术性,可以说是‘曲高和众’。”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日前在地铁二号线鸿福站进行公开展出。市民还可进行微信投票,选出自己最爱的地铁壁画作品底稿。投票结果将与专家组评选结果一起经过最终权重,从而产生这批地铁壁画的定稿。据介绍,目前该团队将介入地铁1号线公共空间相关内容设计,而这批作品还将在展期结束后应邀在广佛地铁进行展出。

艺术不仅仅是“留住乡愁”的手段,也为水乡重注生机。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广东环境艺术设计协会副会长吴卫光教授带领师生团队,来到万江的水乡村落。他们从水蛇涌的厂房业态与村居故事出发,对旧厂房、河涌等社区场地进行修复与更新。

“近年来,很多设计师参与到乡村景观改造的工作中来,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大多是拆除重建或者‘穿衣戴帽’,从中注入鲜明的个人符号,但这会造成村庄原有文脉的断裂。”这一现象引起了吴卫光的隐忧。他认为,艺术介入乡村应当进行非功利的最小干预。

在拆与留之间,吴卫光团队尽量利用原生材料进行改造:用当地的竹子,对原生建筑进行加固和嫁接,延续出新的可用公共空间,具有很强的形式感与本土性;旧建筑变换为休闲民宿,为城市游客提供短期旅游居所;还考虑乡村老人与儿童的需求,将围绕参天大树而建的露天图书馆设计成一座可以围坐、可攀爬的宫殿……

“我们这些项目都经过科学、严格的考察和材料分析,具有高度的可实施性。”吴卫光表示,尊重古村的历史情感,延展工业的文化厚度,是“微介入”的宗旨。他期望,这一方式能唤醒、激发水乡村落源源不绝的内在活力。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