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东莞城市记忆的“打开方式”

   2017-01-21 南方日报佚名14770

非遗记忆

DIY手作让传统工艺重返生活

在不少人眼中看来,东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其实,这里还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拥有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目前,东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广美文创研究院率先作出探索,以文化创意激活蕴藏这座城市深处的古老记忆。

莞草编织技艺的再生研究,是广美文创研究院协同创新项目的一大亮点。这是流传于东莞的一种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东莞的“莞”,就是因盛产莞草而得名。当地莞草种植、莞草产品制作业曾盛极一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凭借莞草的原产地优势,东莞的草织品还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东莞对外贸易的一张闪亮名片。

然而,随着莞草种植土壤条件的改变,以及国际水草市场滞销、塑料制品大量进入市场等因素的影响,东莞两千多年的传统手工草织业,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为了让这种传统技艺重返当代生活,广州美院工业设计学院家具设计专业教师张欣琦、梁洛文组织24名大三、大四学生,对莞草进行全面研究,挖掘莞草在现代传承的可能性。

为了更好了解莞草及编织工艺,团队花了5个月的时间,深入东莞厚街、沙田等盛产莞草的区域及莞草编织工艺精湛的道滘进行调研,学习草编技艺,并亲手制作了椅子、屏风、玩具等十余件莞草设计作品。

“无草无人”是研究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莞草产量非常小,只有沙田还有一片种植地。我们用来研究的第一批莞草,还是从道滘的粽子店找来的。而懂得莞草编织技艺的传人同样十分稀缺,只有非遗传承人能教。”张欣琦不无感触地回忆道。

团队发现,过去莞草产品大多是草席、草篮、草垫一类生活实用品,不具备很强的观赏性,因此手工价值不高,编织耗费的时间却很长,难以量化生产。为此,他们通过当代的设计语言对编织工艺进行创新,设计了多款作品,包括一款流线简洁的“DIY莞草小凳”。

“这是一款儿童编织凳,只要按照内附的说明书动手,孩子们也能自己编织出一张莞草小凳。”张欣琦表示,过去非遗传人也会教孩子编草席,但课程上完了,编好的草席也就束之高阁。而这款“莞草小凳”简化了编织过程,孩子们更容易上手,而编好的凳子还能反复使用,有助莞草文化的传承。

除莞草编织外,麒麟舞、千角灯、木鱼歌、赛龙舟、醒狮、舞木龙、东坑卖身节、横沥牛墟、茶山公仔、草龙舞、莫家拳、客家山歌……也是东莞的非遗珍宝。如今,这些厚重的文化遗产,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郑星球副教授等十多位艺术家的手中,转变为一张张充满文化内涵的藏书票,展现出浓郁的莞邑风情。

莞香,也是东莞一张特色文化名片。一直以来,莞香用具以陶瓷、金属、木器居多,而传统漆工艺的应用则比较少见。知名青年设计师王驰通过传统的脱胎和木胎的工艺手法和现代造型美学的有机结合,将东莞市花玉兰花、龙舟、水乡、花灯等岭南元素融为一体,创作出莞香漆器《度雨》,实用性与艺术性两者得兼。

非遗不仅可以设计成文创产品,还可以借助高科技重新“活”起来。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视觉文化设计工作室主任潘永亮副教授以东莞龙舟文化为着手点,以有“东莞龙舟第一景”之称的万江龙舟为研究核心,通过年轻化的视觉形象、创新的视觉效果、愉悦的交互体验,创作出一款以东莞龙舟为主题的APP。手机上的龙舟能看也能“玩”,让年青一代能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海丝记忆

高科技编织东西交流“畅想曲”

昔日绵延千里的海上丝路,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东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既深受传统中原文明的影响,又与南洋和海外保持着血脉相连的沟通。如今,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与重点实施,东莞文化创意产业如何“走出去”,成为广美文创研究院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跨界”一直在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创意发生,而“传播”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结果。东西交融精神为设计师提供不同的创作角度和方法。著名青年设计师、小川工作室成员张小川、梁洛文,就运用当代艺术理念和技艺,对“丝绸”这一文化符号进行解构与再生,重新编织勾勒她们对海洋文明的向往。她们研发的大胸针、项链等艺术文化首饰,不但赏心悦目,还让人们可以把海上丝绸之路“穿”在身上。

“丝绸之路,从东方到西方,无论是文化还是艺术、物质等方面都进行了交流,东方文化里的平面元素和西方文化里的立体元素也通过了这条路径长期交流,服饰就很具有代表性。我们设计的作品有一个面很西方,而另一个面则蕴含着丰富的东方元素。”“平面”与“立体”是张小川这个系列设计的关键词,她设计的胸针不同于以往贴附在衣服上的传统胸针,它一面是平面,另一面是球体,而且可以转动。在她看来,这正是海丝文化的缩影:文化在交流中不断融合,促成了“平面”与“立体”两个世界的相遇和转换。

东西文明的对话交融,同样是广美文创研究院时尚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时尚设计师黄崴的梦想。她设计的球水母手镯,运用了现代3D打印技术,把几何之美与海底生物的自然形态之美相结合,使西方象征意义的装饰情趣与东方含蓄精致的审美意味相得益彰。

“更重要的是,通过3D打印技术,这些配饰还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成为可工业化生产的流行商品,形成一条完整的创意、设计、传播、销售的灵活的生态链条。”黄崴表示,她的工作室就设置在研究院内,团队成员不少都是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充满了想象力。而这一设计项目落户东莞,也正好发挥东莞制造业发达、产业链完整的专长。

除3D打印技术之外,近年方兴未艾的VR,同样成为人们重新观看世界、认识海上丝绸之路的崭新方式。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数字媒体教研室主任李维牵头的主创团队,以海上丝绸之路、岭南传统文化为具体元素,对VR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艺术创作上的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广州国际灯光节上,他们创作的VR影像作为《穿粤传奇》的开篇剧目大放异彩:作品以30米半球幕720度沉浸式穹顶呈现,大量超现实的影像视觉特效,带领观众在9分钟内穿越南粤海上丝路的千年历史。一幕幕震撼的视觉画面,重新演绎海上丝绸之路跨界与跨时代的艺术对撞。该作品在广州塔下公映后迅速集聚人气,并得到央视的采访转播报道。震撼的画面也在这次展览中得到升级重现。

“这次展览呈现的不只是‘成果’,而是一种协同创新的‘态度’。”广州美院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黄树忠表示,这次展览让人欣喜地看见,不少项目都可以直接进入生产流程、进入实用生活领域。他期望,研究院的创新团队进一步发挥创造力,为新世纪海丝蓝图的描绘,提供更多优秀的答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