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年轻人好找工作的秘密:十八九岁就能成为“老司机”

   2017-01-17 新浪财经佚名9830
核心提示:  一只德国施泰夫(Steiff)泰迪熊拥有35个部件,80%的泰迪熊都是用手工制成,学习制作这样一只小熊通常需要1年。一只施泰夫的
   一只德国施泰夫(Steiff)泰迪熊拥有35个部件,80%的泰迪熊都是用手工制成,学习制作这样一只小熊通常需要1年。一只施泰夫的泰迪熊售价40-70欧元,之前为了节省薪资成本,施泰夫曾将部分生产外包给中国工厂,但那次合作仅持续了4年就结束了。该公司时任CEO公开斥责中国工厂生产的部分泰迪熊眼歪口斜,毫不可爱,质量缺陷毁了施泰夫的声誉。他解释说中国工厂质量不过关的原因是雇员们流动性过大,缺乏长时间的训练。

 

  另一家德国企业也发现同样的问题,他们曾频繁访问中国合作商,希望能够建立良好关系,但后来却发现只要6个月,一家工厂的全部人员就几乎都换完了。员工的流动率如此之高,令德企觉得不可思议无法接受。

 

  上述两个中国工厂遇到的关键问题:一是技能的缺失,二是人员的高流动性。这在德国企业很难理解的,因为同样作为制造大国,德国有延续了数十年的“学徒制”。这让他们的工人从正式踏入工作岗位那一天就已经训练有素。

 

  一位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完成了学徒制就等于拿到一份正式工作合同,除非举止不当;雇主通过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了合格的优质工人,不仅在他们半工半读期间已经教授了他们所有的基本技能,还有效传递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甚至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这些年轻人可以清晰了解到他们是不是乐意从事某个行业,服务某家公司,或是选择重回大学继续读书。对于德国或是瑞士社会来说,学徒制既保障社会有很低的年轻人失业率,也控制了员工的流动率。

 

  德国一代代的技工和工程师技术过硬,工作严谨,具有“工匠精神”,这些难以拷贝的软实力,也是通过学徒制身体力行,“心口传授”。

 

  欧洲工匠精神中有难以拷贝的软实力,是通过学徒制身体力行,“心口传授”

  


欧洲工匠精神中有难以拷贝的软实力,是通过学徒制身体力行,“心口传授”
 

  写入德国联邦法律的学徒制

 

  在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欧洲,德国在欧盟区拥有最低的失业率。德国从政府到企业都相信这要归功于德国独特的双轨制职业培训系统(Dual Vocational Training System,也称Dual system),“双轨制”俗称“学徒制”。

 

  虽然每个州的具体实施方式会有不同,但基本在15到16岁时,大概2/3的德国青少年进入了职业学习体系,他们会同时在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并在企业工作。我们说365行行行出状元,德国学徒制就涉及到350个不同领域,不完全是技工或是工程师,还有眼科医生,银行家,贸易,手工艺一直到水管工,甚至是建筑工人等等。2003年,每3家德国企业中就有一家提供学徒制,2004年德国政府要求除了一些特别小的公司,其他德企必须统一接受学徒。在德国,学徒制的学生月薪一般650欧元起步。

 

  一般是每周在技术学校(Berufsschule)学习一两天理论知识,另外三到四天则在公司学习实践技艺。这一过程将根据专业和公司的不同,持续2年到3年半不等。这其中,理论教学的水准控制规定严格,受到商务部的监管和国家培训法规的保护。

 

  这一体系最初在1969年由职业培训法案开始引入,经受了时间考验,甚至被写入了联邦法律。在德国,技术型人才没有经过完成学徒制培训几乎不可能找到工作。例如,海洋工程学类的招工,必须要完成学徒制。

 

  拥有同样“双轨制”的还有瑞士,执行方式类似,两国都因此受益匪浅。

 

  作为瑞士政府学徒制的重点实施单位之一,维氏集团CEO卡尔-埃尔森纳四世(Carl Elsener)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称,维氏常年保持有50名学徒,每年接纳的新学徒是10到12名。在瑞士,学生从16岁开始,就可以选择是继续读4年制的高中,还是做学徒。学徒每周有两天在技术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习与他们学徒专业有关的知识,也有文理科分工;其他的3到4天都在公司或是工厂学习。在维氏,一般对学徒的安排是第一年在学徒部学习基本技术,从钻孔开始;第二年开始会分到不同的部门,再进行更细致的技术培训。瑞士的学徒制以前是学徒制和读大学二者不可能同时存在,新政策则规定完成学徒制之后依然可以读大学。

 


在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欧洲,德国在欧盟区拥有最低的失业率。德国从政府到企业都相信这要归功于德国独特的学徒制

  在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欧洲,德国在欧盟区拥有最低的失业率。德国从政府到企业都相信这要归功于德国独特的学徒制

 

  固宝琳(Gübelin)集团总裁及董事会成员,家族第六代传人拉菲尔-固宝琳(Raphael Gubelin)接受新浪财经专访时谈到瑞士的竞争力,他首先提到的就是瑞士的“双轨制教育”,在学校里学习理论,并在工厂里进行实践。之后就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双轨制教育是瑞士经济的重要支撑,把工匠精神一代传一代。

 

  “我们通过学徒制,培养我们的工人可以有耐心和激情去做‘工匠’,而且可以在工作中充满自豪感。他们在学校里就学习‘精准’的概念,在工作中则是训练如何实现‘精准性’。这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瑞士制造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体现。” 拉菲尔-固宝琳对新浪财经坦言。

 

  为什么需要学徒

 

  博世集团董事斯托瑟(Werner Struth)毫不掩饰对学徒制的推崇。他对新浪财经说:“德国的技工是德国制造有力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来源于德国独特的教育体制‘双轨制’。这在全世界而言也是独一无二的。全球很多国家都是大学精英式教育,毕业后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在德国也有,但是说到一名合格的技术工人,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已经开始受到职业培训,他们会在技校学习基础知识:数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同时也会学习劳工法,地理和历史。

 

  “保时捷采取双轨制为公司培养未来的人才。我个人就很喜欢这种机制,因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很善于引经据典,可实际上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现实情况究竟怎样。我们需要的通过实际操作积累的经验。”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生产与物流)Albrecht Reimold对新浪财经坦言。

 

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Albrecht Reimold对新浪财经坦言:保时捷采取双轨制为公司培养未来的人才。我个人就很喜欢这种机制,因为很多大学毕业生很善于引经据典,可实际上他们甚至都不知道现实情况究竟怎样

 

  德国保时捷每年有200名学徒名额,其中150位技术工人,50位办公室人员,包括销售和管理。多年以来,这200位名额的申请人数一直保持在6000位左右,录取率仅为3.3%。相比德国车企平均10%的人员流失率,保时捷公司的人员流失率是0.6%。

 

  Albrecht Reimold还介绍说,除了200名高中毕业就可以直接进入公司的年轻学徒,在巴登-符腾堡州,还有一种针对大学学习的“双轨学习制度”(Dual-study)。这种大学的“学徒”在类似产品开发,质控或是生产部门进行培训,3个月在学校,3个月在公司,如此交替,三年之后获取学士学位。这样的机会保时捷每年只有15位。三年后通过最终测试,有可能获得一份保时捷的永久工作合同。

 

  “我们需要手工工匠,但更重要的还有针对机器的机械专业人士。因为在市场上,当我们快速发展时,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所以我们开始引入学徒制,学徒制对一家公司来说非常昂贵,但绝对值得,保证你们一直有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卡尔-埃尔森纳四世对新浪财经称。

 

  在维氏,公司需要给学徒提供学习空间,新的机器,保证他们可以在最先进的机器上进行学习。之外,就是要保证有最好的“师傅”培养这些新学徒。联邦政府为技术学校提供补贴,所以学徒制学生可以几乎全免费学习理论知识。公司则对学徒提供教育和薪水。如果在办公室做学徒,第一年可拿到700瑞郎的月薪;第二年900瑞郎月薪;最后一年是1400瑞郎月薪。

 

  学徒们的未来

 

  初中毕业做学徒,还是继续读高中到大学深造。这两条教育轨迹对于年轻人的未来到底会有什么不同的影响?

 

做学徒和考大学都可能通向最终事业的成功,德国前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der)就是个例子,他从14岁开始在五金店做一名零售学徒

 

  在1853年创立的德国钢琴制作工坊贝希斯坦(C.Bechstein),学徒耗时三年半,其中每年都要花费8到9个月的时间学习制造工艺。这些学徒之后可以达到大师级手工艺人的标准,还可以成为国家认证的工程师,之后他们的选择很高,可以做公司管理层,也可以自己创业。

 

  同样,博世集团董事斯托瑟(Werner Struth)也对新浪财经介绍说:“如果你从16岁开始,作为学徒开始进入公司,前三年都是接受培训,以做好一名技师的相关技艺。到19岁学徒制修完之后,可以进入技术学院,然后获取学士学位。相比而言,普通的高中生在这三年读完高中,然后直接进入大学。这样一来,选择读高中还是做学徒,年轻人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不会有太大区别。如果你以大学毕业生的身份进入公司,不一定从工厂厂房开始,可能一开始就进入工程中心,质控或者是采购。”

 

  斯托瑟坦言:在工厂厂房中,流水线上最高级别是“大师(Master)”,一个有经验的工人来管理厂房,以及几百名雇员。这种人才同样可能进入工厂的部门经理级别。类似的部门经理通常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开始自己创业。

 

  “在德国来说,学徒可以成为技师,也同样有机会有朝一日成为博士毕业生。因为他们在进入技校并完成学徒制之后,可以在之后进入大学学习。” 斯托瑟对新浪财经介绍说。

 

  很多德国政界和商界的名人都是从做学徒开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der)就是个有名的例证,这位日后的德国总理14岁开始就在五金店做一名零售学徒。此次专访保时捷全球执行董事会成员(负责生产与物流)艾莫(Albrecht Reimold)时,他不无自豪地自我介绍说自己从16岁开始做学徒,所学的技艺是制作工具,因为手艺学得好,甚至一度获得了“德国最佳工具匠人”的称号,之后他回到大学学习,同时学了生产工艺和工程技术两个专业。而他本人的职业生涯也是从奥迪培训生项目开始。

 

  意大利和英国也一直在尝试复制学徒制,但实行起来问题重重。在英国,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一度十分推崇学徒制,鼓励在岗职业培训,甚至还对小企业的第一个学徒发放1500英镑的补贴。结果是因为过去几十年“去产业化”太彻底,很多学徒根本无计艺可学。

 

  意大利摩德纳及雷焦-艾米利亚大学(Università Di Modena e Reggio Emilia)产业与劳动关系国际高等研究院院长米盖兰-蒂波拉斯基(Michele Tiraboschi)谈起意大利的学徒制只有一声叹息:“现实的情况与理想状态中的学徒制相差甚远,甚至沦为一种简单的工具,用于剥削那些灵活又廉价的劳动力”。学徒制在年轻人的职业之路上变成了“死路一条”,结果就是无休止的临时合同。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