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全文)

   2017-01-06 发改委佚名3470

 

 

  第二节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

  推进有条件的地区有力有序承接符合环保标准和市场需求的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探索产业承接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强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着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产业转移推进对接机制,重点依托省级以上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载体,建设一批沿海产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办好高水平的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推行园区整体开发的集群引进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创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第三节完善产业协同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健全产业分工合作机制,加强对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引导,支持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鼓励中心城市围绕建设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市域乃至更大范围内构建上下游衔接的区域产业链。支持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扶持符合规划方向的产业和项目加快发展。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角度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在市场主体注册登记程序、准入标准等关键环节率先突破。

  共建产业合作平台。改造提升现有产业集聚区(园区),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要素集聚高地。支持各地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发展载体在产业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跨区域合作共建各类产业园区。支持毗邻城市成立园区合作联盟,建立常态化协作联动机制,共享项目信息,共同举办招商推介活动。

  第六章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协同推进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增强对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系统

  畅通对外运输通道。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提升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区域枢纽功能,持续改进航空网络通达性,拓展加密国际航线,构建连接全球重要枢纽机场的空中通道;支持洛阳机场发挥一类口岸功能,适时开辟国际客运航线。

  依托陆桥通道,向东拓展连接沿海港口群的铁路货运班列运输,向西加密开行至汉堡、卢森堡、法兰克福等欧洲主要城市的中欧班列(郑州),形成联通欧亚的国际物流通道。

  构建综合运输网络。依托国家铁路网、国家公路网、内河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京广、陆桥通道功能,建设济(南)郑(州)渝(重庆)、太(原)郑(州)合(肥)、聊(城)邯(郸)长(治)、沿淮通道,完善中原城市群对外运输主通道格局。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推进“四纵六横”货运干线铁路建设,有序推进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加强国道省际衔接路段建设,提升与周边区域的陆运联通水平。优化城市群民航机场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加密与国内主要城市间的航线。加快推进淮河、沙颍河国家高等级航道建设,打通中原内陆地区直通华东地区的水运通道。

  完善城市群城际交通网络。以核心区和省际相邻城市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发展城际铁路,有序推进支线和地方铁路建设。

  推动高速公路多路联通,加快繁忙路段增线扩容,开展普通干线公路瓶颈拥堵和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安全工程,打造中心城市间、中心城市与周边中小城市、小城镇间的复合型快速通道,推动城市群交通网络化、一体化发展。

  打造郑州大都市区交通网。加快发展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连接周边组团的市域(郊)铁路,实施干线公路城区段外迁,布局货运专用通道,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市快速路网为基础的都市区交通廊道。做好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与国家铁路网的衔接,适度增加高速公路城市出入口数量和通行能力,规划建设衔接综合客运枢纽的大容量公交线路和停车换乘设施,确保都市区内外交通衔接顺畅。

  拓展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按照“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持续完善郑州站、郑州东站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三大枢纽场站功能,建成郑州南站等一批枢纽场站,加快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三大物流园区建设,将郑州打造成为国际性枢纽城市。推动其他城市发展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洛阳全国性枢纽,阜阳、菏泽、商丘、南阳、安阳、许昌等区域性枢纽,以及蚌埠、聊城、邯郸、新乡、长治、三门峡、漯河、信阳、运城、邢台等地区性枢纽,形成布局合理、层级明晰、分工明确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集成应用。鼓励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跨城市“一卡通”服务,实现城际、城市、城乡客运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货运物流体系,发展“一单制”联运服务,拓展空铁联运、高铁快件运输等组织模式,推动交通物流融合高效发展。

  第二节构建高效泛在的信息网络系统

  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建设。以实现全域互联、智能感知、数据开放、融合应用为目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和超前布局。发挥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综合带动作用,高效疏通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网间流量。支持建设直达国际通信出入口的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推进城际骨干网、城域网升级改造,优化信息通信网络结构。完善城市群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实现用户千兆接入。支持郑州、洛阳、邯郸等市开展5G网络建设试点,实现无线局域网主要公共场所全覆盖,打造“无线城市群”。加快郑州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

  推进信息资源与服务共享。加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联合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建成国家交通物流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区和粮食大数据创新应用先行区。推进郑州、洛阳国家级大型数据枢纽建设,优先布局电信、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国家和区域后台服务中心,共建中部数据汇聚交互基地。

  制定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开放办法,建设城市群统一的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和开放平台,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协同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建设,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一体化公共应用平台,打造智慧城市群。

  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通信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保护,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可靠性,提高网络治理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群通信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体系衔接机制,促进网络信息应急安全事件26处置规范化。开展城市群无线电协同监管。

  第三节完善现代能源支撑系统

  增强能源有效供给能力。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能源革命,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推广现代能源利用模式,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给体系。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晋中、晋东煤炭基地有序建设接续煤矿,控制煤炭生产规模;鲁西、冀中、河南、两淮等煤炭基地压缩煤炭生产规模,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地面煤层气开发和地下瓦斯抽采,推进页岩气资源开发。统筹城市群电源建设,有序规划建设高效清洁燃煤火电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提升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水平,因地制宜开发风电和光伏发电,合理高效开发利用地热能。推进炼油设施建设,延伸石化产业链,打造中原炼化基地。

  推进能源网络通道建设。提升安全消纳疆电能力和省间电力交换能力,强化全国电力联网枢纽地位。加大海上原油管道运输能力建设,依托国家骨干输油管道和中原炼化基地,同步建设地方管网和储配设施,逐步建成以郑州、洛阳、菏泽(东明)为中心的油品输送网络。依托国家骨干天然气管线布局建设配套支线,提升西北天然气、沿海进口液化天然气、蒙西煤制天然气等输送引进能力,实现全部省辖市和部分重点县(市)双管道供气。

  依托蒙西至华中、晋豫鲁大能力煤运通道,建设一批煤炭储配中心。

 

  第四节强化水利支撑能力

  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统筹推进骨干水源工程、水资源调配工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管网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加大城市再生水利用力度,提高城市饮水保障能力。稳妥推进跨流域引调水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推进城乡节水。加快推进重点灌区建设,继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提升城市防洪减灾能力。加快推进一批大中型水库、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和蓄滞洪区等工程建设,提高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实施黄河、淮河及其主要支流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堤围达标加固。统筹流域、区域、城市水利治理标准与布局,完善雨情、汛情、旱情监测预报和发布共享机制,提高防洪减灾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

  加强水生态保护和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系统规划城市河湖水系,推进城市水系生态修复和景观美化,促进城市水系和生态绿化融合发展。实施中心城区水系连通和大型水生态区保护示范工程,恢复城市河湖生态系统。

 

  第五节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系统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网络系统,提高道路网络密度,增强通达性。支持中心城市以居住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轨道交通外围站点等区域为重点,有序推进公共停车设施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提高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加快城市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公共供水普及率,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支持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城市供水服务向农村延伸。

  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推进大中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率先建成干支结合、缆线管廊为补充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系统。鼓励小城市有序推进既有地上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缆入廊改造,基本消除主要街道蜘蛛网式架空线缆问题。加快推进郑州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快郑州、洛阳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研究邯郸等城市轨道交通。鼓励人口150万以上的城市规划建设轻轨,发展现代有轨电车等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完善步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提高中心城市公交出行和绿色交通出行比重。

  建设海绵城市。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支持大中城市结合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与改造,推动小城市优先在新城区建设海绵型公园、绿地、广场和小区。加快推进鹤壁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加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构建以源头减排系统、排水管渠系统、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系统为核心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内涝防治标准。

  第七章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建立健全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联动机制,坚决打赢治理大气、水、土壤污染攻坚战,共创山青水净天蓝、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宜居城市群。

  第一节共筑生态屏障

  构筑“三屏四廊”生态网络。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实施严格管控,维护自然生态空间,着力构建以山区生态屏障、水系生态廊道、平原生态绿网为主体的生态保护格局。依托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建设三大山地生态屏障,打造国家魅力发展区。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明清黄河故道、淮河、黄河等四条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沿线防护林带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打造水系生态景观带。大力推进城镇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改造提升城市群交通干线两侧绿化带及城镇绿化隔离带,构建以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主体的城市群绿道体系。

  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强化生态建设协调联动机制,共同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实施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豫西山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太行山区、大别山区等水土保持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保护和监管。共同推动太行山和豫南大别山水土保持功能区、豫西伏牛山生物多样性维护、桐柏山及丹江口水库水源涵养功能区、沿淮调蓄洪区生态保护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平原生态涵养区。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