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全文)

   2016-12-27 发改委佚名8070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电力工业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 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强的新时期,电力工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

  供应宽松常态化。“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动力转换,节能意识增强,全社会用电增速明显放缓。“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的发电设备逐步投入运行,局部地区电力供过于求,设备利用小时数偏低,电力系统整体利用效率下降。我国电 力供应将进入持续宽松的新阶段。

  电源结构清洁化。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气候变化形 势日益严峻,生态与环保刚性约束进一步趋紧。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已经成为必 然趋势。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电力系统智能化。推进电力工业供给侧改革,客观上要 求改善供应方式,提高供给效率,增强系统运行灵活性和智 能化水平。风电、光伏发电大规模并网消纳,核电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增强电源与用户双向互动,提升电网互济能力,实现集中和分布式供应并举,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协同,增强调峰能力建设,提升负荷侧响应水平,建设高效智能电力系统成为必然选择。

  电力发展国际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全方 位、多领域的电力对外开放格局更加明晰,电力产业国际化将成为一种趋势。电力企业国际化面临积累国际竞争经验,提高产品和服务多样化水平,电力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衔接, 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完善金融保险配套服务等诸多挑战。电 力国际化进程对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电力互联互通和电力装备制造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体制机制市场化。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改变电网企业的功能定位和盈利模式,促进电网投资、建设和运营向着更加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市场主体逐渐成熟,发电和售电侧引入市场竞争,形成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交易格局。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始发挥,市场化正在成为引领电力工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机遇与挑战

  电力工业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十 二五”期间,电力供应由总体平衡、局部偏紧的状态逐步转向相对宽松、局部过剩。非化石电源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弃风、弃光、弃水问题突出,“三北”地区风电消纳困难,云南、四川两省弃水严重。局部地区电网调峰能力严重不足,尤其北方冬季采暖期调峰困难,进一步加剧了非化石能源消纳矛盾。电力设备利用效率不高,火电利用小时数持续下降, 输电系统利用率偏低,综合线损率有待进一步降低。区域电 网结构有待优化,输电网稳定运行压力大,安全风险增加。 城镇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有待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能力不足。 电力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电力结构优化及转型升级的调控政策亟待进一步加强。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电力工业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在 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强的新时期,电力工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

  供应宽松常态化。“十三五”期间,随着经济发展进入 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动力转换,节能意识增强,全社会用电增速明显放缓。“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的发电设备逐步投入运行,局部地区电力供过于求,设备利用小时数偏低,电力系统整体利用效率下降。我国电 力供应将进入持续宽松的新阶段。

  电源结构清洁化。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气候变化形 势日益严峻,生态与环保刚性约束进一步趋紧。我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化石能源的清洁化利用已经成为必 然趋势。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电力系统智能化。推进电力工业供给侧改革,客观上要 求改善供应方式,提高供给效率,增强系统运行灵活性和智 能化水平。风电、光伏发电大规模并网消纳,核电安全运行对电力系统灵活性和调节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增强电源与用户双向互动,提升电网互济能力,实现集中和分布式供应并举,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协同,增强调峰能力建设,提升负荷侧响应水平,建设高效智能电力系统成为必然选择。

  电力发展国际化。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推进,全方 位、多领域的电力对外开放格局更加明晰,电力产业国际化将成为一种趋势。电力企业国际化面临积累国际竞争经验,提高产品和服务多样化水平,电力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衔接, 履行企业环境责任,完善金融保险配套服务等诸多挑战。电 力国际化进程对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电力互联互通和电力装备制造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体制机制市场化。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改变电网企业的功能定位和盈利模式,促进电网投资、建设和运营向着更加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市场主体逐渐成熟,发电和售电侧引入市场竞争,形成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交易格局。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始发挥,市场化正在成为引领电力工业发展的新方向。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纲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相关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着力调整电力结构,着 力优化电源布局,着力升级配电网,着力增强系统调节能力,着力提高电力系统效率,着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调整优化,转型升级,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电 力工业体系,惠及广大电力用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各类电源建设,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全社会综合用电成本。统筹电源基 地开发、外送通道建设和消纳市场,促进网源荷储一体协同发展。

  清洁低碳,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坚持发 展非煤能源发电与煤电清洁高效有序利用并举,坚持节能减 排。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天然气利用比例。

  优化布局,安全发展。坚持经济合理,调整电源布局, 优化电网结构。坚守安全底线,科学推进远距离、大容量电 力外送,构建规模合理、分层分区、安全可靠的电力系统, 提高电力抗灾和应急保障能力。

  智能高效,创新发展。加强发输配用交互响应能力建设, 构建“互联网+”智能电网。加强系统集成优化,改进调度 运行方式,提高电力系统效率。大力推进科技装备创新,探 索管理运营新模式,促进转型升级。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健全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推进电价改革,提高运营效率,构建 有效竞争、公平公正公开的电力市场。坚持开放包容、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保障民生,共享发展。围绕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美丽 乡村建设,以解决电网薄弱问题为重点,提高城乡供电质量, 提升人均用电和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实施电力精准扶贫。

  (三)发展目标

  1、供应能力

  为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电力电量需求,预期 2020 年全社会用电量6.8-7.2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6-4.8%,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0亿千瓦,年均增长5.5%。人均装机突 破1.4千瓦,人均用电量5000千瓦时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乡电气化水平明显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7%。

  考虑到为了避免出现电力短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情 况和电力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在预期 2020年全社会用电需求的基础上,按照2000亿千瓦时预留电力储备,以满足 经济社会可能出现加速发展的需要。

  2、电源结构

  按照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的要求,到 2020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到7.7亿千瓦左右,比2015年增加2.5亿千瓦左右,占比约39%,提高4个百分点,发电量占 比提高到31%;气电装机增加5000万千瓦,达到1.1亿千瓦以上,占比超过5%;煤电装机力争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 占比降至约55%。

  3、电网发展

  合理布局能源富集地区外送,建设特高压输电和常规输电技术的“西电东送”输电通道,新增规模1.3亿千瓦,达 到2.7亿千瓦左右;电网主网架进一步优化,省间联络线进 一步加强,形成规模合理的同步电网。严格控制电网建设成 本。全国新增500千伏及以上交流线路9.2万公里,变电容 量9.2亿千伏安。

  基本建成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中心城市(区) 智能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大幅提高,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 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7%;城镇地区供电能力及供电安全水平显著提升,供电可靠率达到99.9%,综合电压合格率达 到98.79%;乡村地区全面解决电网薄弱问题,基本消除“低 电压”,供电可靠率达到99.72%,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 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千伏安。为电采暖、港口岸电、充电基础设施等电能替代提供有力支撑。

  4、综合调节能力

  抽水蓄能电站装机新增约1700万千瓦,达到4000万千瓦左右,单循环调峰气电新增规模 500万千瓦。热电联产机 组和常规煤电灵活性改造规模分别达到1.33亿千瓦和8600 万千瓦左右。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将弃风、弃光率控制在合理水平。

  5、节能减排

  力争淘汰火电落后产能2000万千瓦以上。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煤/千瓦时,现役燃煤发 电机组经改造平均供电煤耗低于 310克标煤/千瓦时。火电 机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年排放总量均力争下降50%以上。

  30 万千瓦级以上具备条件的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煤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到 865克/千瓦时左右。火电 厂废水排放达标率实现100%。电网综合线损率控制在6.5%以内。

  6、民生用电保障

  2020年,电能替代新增用电量约4500亿千瓦时。 力争实现北方大中型以上城市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逐步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供热小锅炉。完成全国小城镇和中心村农网改造升级、贫困村通动力 电,实现平原地区机井用电全覆盖,东部地区基本实现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中西部地区城乡供电服务差距大幅缩小,贫困及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电网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