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大战”拉开帷幕 中国智造如何力压群雄?

   2016-12-26 中国经济周刊佚名3470
核心提示:  放眼全球,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已成为各国争夺的制高点,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与机器人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业内人士也表
   放眼全球,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已成为各国争夺的制高点,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与机器人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业内人士也表示,工业机器人行业能否崛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未来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机器人大战”拉开帷幕 中国智造如何力压群雄?

 

  可以灵活搬运、码垛甚至打磨抛光的仿生机械臂;同时完成数控加工、包装、测试检验的协作机器人;通过语音对答完成指引工作的服务机器人;可以为人们“端茶送水”的陪伴机器人……机器人可以干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多了。

 

  当大部分人对机器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使用机器人会否造成大面积失业,进而导致人类最终被机器人控制这样颇具“科幻”色彩的讨论中时,机器人正在加紧“入侵”中国工厂的生产线。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而这一地位已经保持3年。

 

  伴随着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机器人产业也开始步入“黄金时代”,企业、资本、政府纷纷聚焦机器人产业。一场“机器人大战”正在拉开帷幕,这其中既有中外企业对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的争抢,也有资本与地方政府对于这个被打上“智能制造”标签产业制高点的争夺。

 

  放眼全球,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和应用已成为各国争夺的制高点,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与机器人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国家级政策均涉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美国于2011年公布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就明确提出,投资7000万美元用于下一代机器人的研发。

 

  在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机器人也位列大力推进创新和产业化的一批新兴前沿领域之列。

 

  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工业机器人行业是否能够崛起,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未来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热火朝天的中国机器人市场

 

  2015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3%;

 

  但目前国外机器人“四大家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超过80%。

 

  机器人已成“刚需”

 

  机器人代替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2011年,郭台铭就曾野心勃勃地表示,3年后富士康工厂里机器人数量将达到100万台。不只富士康,不少传统制造企业也提出了“机器换人”的计划。

 

  只不过,“机器换人”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比人们预想的更快一些。

 

  市场研究公司IDC最新发布的有关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报告指出,到2018年,中国制造业机器人采用率预计增长将超过150%。报告同时提出,工程导向价值链企业目前是中国最大的机器人采用者,但伴随着中国制造业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未来两年,品牌导向价值链企业、资产导向价值链企业和技术导向价值链企业在机器人采用方面都将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机会。

 

  在日前召开的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10年到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总供给量年均增长速度约为40%。

 


 

  2015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为24.8万台,同比增长12%,其中中国工业机器人全年销量累计6.67万台,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1/4。这是继2013年我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以来,连续3年占据全球第一的位置。

 

  不少参与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的专家都指出,日益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和全球化竞争是拉动中国机器人市场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及鼓励创新和对新兴企业的投资加大都推动了机器人产业的迅猛发展。

 

  在汉德资本主席蔡洪平看来,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到目前为止率先突破的行业,这得益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刚性需求。他表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企业的利润大大收缩,加之人民币贬值,大量出口加工类企业的利润已经微乎其微。通过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升级,进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

 

  目前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是韩国,每万人69 个;中国目前为每万人49 个。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趋近美国。2016年上半年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研究成果显示,目前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只比美国低4%;日本劳动力成本为中国的70%至80%;印度的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30%多。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增长远远超过生产效率的增长:2003年至2016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生产率增长约40%,尽管同期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生产率增长也接近翻番,但是美国仍比中国高出80%。

 

  根据中智公司发布的《2016年中智一线用工管理调研报告》,制造型企业中普通一线员工2015年平均年收入为56856元,蓝领高技术员工为71065元。蔡洪平表示,对于单位劳动力年收入60000元左右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而言,从库卡abb等国际知名的机器人公司进口五轴联动生产线的成本大约相当于雇佣一个普通劳动力3年的成本,而前者可以维持运转达10年之久。

 

  外来的机器人好念经?

 

  对任何行业来说,中国总是最大的市场。”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维塔利·内德尔斯基对记者直言。

 

  维塔利·内德尔斯基表示,全球正在使用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在2015年底达到160万台,亚洲仍是最大市场,其中中国市场的增速达17%。

 

  据他介绍,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目前为每万人49个,而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是韩国,每万人69个,考虑到中韩两国人口数量的差异,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密度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然而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中,却是外来的机器人好念经。

 

  尽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迅速,“201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2996台(包括外资品牌),同比增长21.7%;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销售22257台,同比增长313.3%。”但有数据显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超过五成的“四大家族”——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发那科以及安川机电,在中国市场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80%。此外,意大利、美国、韩国的机器人及配套企业也已经布局中国市场。

 

  核心技术成瓶颈

 

  此前,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曾公开表示,国内有一定规模的机器人企业超过800家,但其中将近一半企业是没有产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业里相当部分并没有技术积累,主要依赖进口零部件组装和代加工,处于产业链底端,真正能自己生产零部件或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仅有100家左右。

 

  民生证券的一份研报也指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低端化的隐忧,目前中国设计机器人的企业超过800家,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组装和代加工,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很小。此外,本土机器人企业制造高端产品能力较弱,六轴以上的机器人中外资品牌占有率高达85%,70%的机器人配套零部件依赖从国外进口。

 

  北京泰德基金管理集团董事长曲国义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与国际机器人产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以中低端为主,质量参差不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规模偏小、核心技术未能突破等。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和行业应用等环节,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是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目前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是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强项所在。屹唐研究院相关资料显示,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中,国内大部分知名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已经能够自主生产控制器,但是和国际水平仍有一定差距;而伺服电机、减速器仍大量依赖进口,高昂的采购成本成为制约国产机器人发展的瓶颈之一。

 

  由于未能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毛利非常低。蔡洪平分析称,目前核心零部件均掌握在海外企业手中,减速器占总成本的33%,伺服电机占35%,控制器、传感器又占去20%,而中国企业强项的本体制造和系统集成大约只占10%的利润。

 

  机器人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到目前为止率先突破的行业,这得益于中国产业升级的刚性需求。

 

  从长期来看,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受制于核心零部件溢价居高不下,只有掌握真正的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才是破局之道。

 

  今年4月,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下称《规划》),引导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了产业发展五年总体目标,提出了五项主要任务,以及六项政策措施。其中,在五项主要任务中,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全面突破高精密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和驱动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和末端执行器等五大关键零部件的要求,直指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就是我国在工业机器人产业自主化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松”)总裁曲道奎指出,未来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应该从产业、技术、零部件等领域进行创新和变革,推进工业机器人向中高端迈进。主要任务是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还要强化创新能力,技术驱动永远是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和“四大家族”差异化竞争

 

  就短期而言,要在巨头林立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上“分一杯羹”,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愈加务实的一个选择。

 

  国内智能制造领域规模最大的企业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新时达”)副总经理周朔鹏向记者坦言,目前国内企业和“四大家族”的机器人相比,功能上差距不大,但是产品成熟度和稳定性差距较大。而在市场方面,虽然汽车行业是工业机器人大量应用的市场,但是由于国际机器人品牌长期深耕国内汽车制造市场,国内机器人品牌切入的可能性非常小。反而是大量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还主要依赖人工操作,生产流程不够先进,是自动化升级改造的巨大市场。

 

  尽管中国工业机器人在核心技术上与国际大品牌还有差距,但是中国企业的勤勉让后起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市场上仍争得立足之地。大族激光(002008.SZ)旗下大族电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大族电机”)副总经理王光能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某全球知名手机制造商希望定制一款机械臂较长同时轻便快速的机器人,受到“四大家族”取笑——标准化的产品如何说改就改?该制造商找到大族电机后,大族电机二话不说,按照客户的标准赶制出来。机械臂加长后力度有所不足,那就立即增加力度。“手机代工厂多在中国,客户就在我们旁边,哪里不好我们都能改,而且我们快。”王光能说。

 

  与老牌的“四大家族”精英化、慢步调的作风不同,大族电机主打“快”这张牌。大族电机参与的多起国际竞标上,虽然国际知名的机器人企业能做出很高大上的方案,但是制造周期也往往长达几个月。特别是对于每几个月就推新品的国产手机品牌来说,“唯快不破”是这个市场的一句真理。曾经创下从接到订单到交付产品只用了两周的纪录,王光能和他的工程师团队凭借这一点逐步赢得客户。

 

  机器人背后的资本热潮

 

  一方面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一方面通过并购加强产业链整合布局

 

  国内机器人企业忙并购

 

  中国机器人产业从起步至今,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在资本的助力下,2016年,相关企业在国内外加快投资和并购重组。今年5月,美的提出以40亿欧元收购世界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库卡,创造了同行业已有并购案例的最高金额,该收购事项目前已经得到德国政府方面的同意。此前的4月,铸件生产商万丰科技收购美国焊接机器人应用系统服务商帕斯林,在全球焊接机器人系统领域壮大实力。

 

  除此之外,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埃夫特”)在2016年3月收购专注于金属加工领域高端机器人系统集成的意大利企业EVOLUT,这是埃夫特自2014年成功收购意大利CMA机器人之后,通过海外并购谋求全产业链布局的又一动作。

 

  中国市值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新松在今年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机械工程教学培训机构陶特洛夫学院,以求解决企业高级技师和工程师人才缺口问题。

 

  新时达副总经理周朔鹏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机器人产业近年来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各方都想进来分一杯羹,谁能够将产业的各个模块打通,搭建完善的产业链生态,谁就有机会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新时达近年在并购市场上的表现也非常活跃。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1月,涉足机器人领域的新时达并购具备运动控制核心技术的深圳众为兴,完善工业自动化控制产业链;2015年3月,新时达并购上海晓奥享荣汽车工业装备有限公司,后者具备机器人汽车自动生产线技术,有助于新时达实现业务从核心零部件到本体到工程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同年,新时达再次收购松下伺服驱动系统全球最大的代理商会通科技,积累客户资源,拓宽销售领域。

 

  周朔鹏告诉记者,从2007年开始,市场参与者大多觉得机器人生产不难,在电子市场上买来各种零部件拼拼凑凑,似乎就可以用了。现在大家看到,国外的厂商不仅拥有核心技术,同时还拥有完整的供应链和市场渠道,我们很难从别人的产业链上抢夺资源。“一方面努力掌握核心技术,一方面通过并购加强产业链整合布局,是国内主要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思路。”

 

  中国机器人领军企业正在技术、产业生态、市场等多个维度与国际领先的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缩短距离。在移动机器人领域全球领先的新松也在慎重地开展其全球布局,新松总裁曲道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自己要做好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创新,解决“有无”的问题。此外,也要通过资本的作用推进资源整合。“如果什么都靠自己研发,将来也许会达到世界一流,但是市场机会转瞬即逝。未来新松的并购目标一是真正的国际龙头企业,新松可以通过并购改变产业格局;二是细分领域有突出创新的冠军企业。”曲道奎表示。

 

  未来新松的并购目标一是真正的国际龙头企业,新松可以通过并购改变产业格局;二是细分领域有突出创新的冠军企业。

 

  资本如何“雪中送炭”?

 

  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黄国强认为,从投资角度来看,工业机器人行业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市场经过充分竞争,只剩下“四大家族”,无论材料、工艺还是人才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壁垒。

 

  “如果一切从头积累,确实比较挑战企业的耐心和能力,所以并购是一个可行的捷径。但是,从产业结构健康角度来讲,我们一定要重视自主产业的发展。否则,大量从业人员辛辛苦苦劳动,我们的市场被逐渐瓜分,最终发现,我们其实是在替国外打工。”黄国强表示。

 

  蔡洪平则表示,“解决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难点,需要资本抓住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

 

  资本是逐利的,如何让资本“雪中送炭”?亦庄国投旗下屹唐资本总经理唐雪峰深有感触。此前,唐雪峰在亦庄走访区域内的机器人企业,其中一家企业接到一个新的课题,需要处理一批不规则的物料,这需要用到机器视觉。而亦庄国投母基金旗下正好有基金投资了一个专门做机器视觉的企业,于是在亦庄国投的推动下,企业完成对接,生产出的机器人具有识别能力,能够将不规则的物料分拣放置。唐雪峰告诉记者,带着产业的思维去投资,才能促进产业的发展;给每个产业时间,就能形成回报。“母基金不去直接面对项目,而是筛选具有产业背景和产业眼光的投资人和机构,由他们深入细分领域做出投资决策,这是我们对产业投资的理解。”唐雪峰说。

 

  北京泰德基金管理集团董事长曲国义则提倡上市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建立行业基金。他表示,这样做能够通过基金提前了解目标企业,形成企业的“项目池”,消除企业并购的前期风险,提高并购效率。

 

  “现在,对机器人行业前景和重要性,大家都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民间,都在进行各个领域的投资。”黄国强对记者表示,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仍然有很多资金其实并没有用在最合理的地方,也一定程度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黄国强对记者介绍,过去几年,由于核心部件始终缺失,大量资金都在从产品集成层面切入。

 

  好消息是,也有资本在试图介入核心部件领域,如伺服系统、控制器领域已经有非常有潜力的企业,减速器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此外,通信、传感、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也给制造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希望。“不过,在这个现象背后,我想再次强调,任何投资,一定要尊重行业规律,不要远离行业本质,否则不仅我们投资会出现损失,对这个行业也是一种伤害。”黄国强说。

 

  政府热情背后的泡沫隐忧

 

  针对机器人这一新兴产业,各地纷纷出台扶植政策,产业园区建设蜂起,大有“跑马圈地”之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过去两年中,各地一共出台77项机器人扶持政策。在地方政府的热捧下,机器人产业园区正在“遍地开花”。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许多政府都将机器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项目。哈尔滨、天津、唐山、洛阳、武汉、芜湖、昆山、杭州、长沙、深圳、东莞等多个城市都兴建了机器人产业园。

 

  其中,哈尔滨和青岛,都将建设目标定为北方最大的产业机器人基地,洛阳提出了建成中原最大的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园的目标。工信部摸底的调研结果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建和在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个,这一数字还不包括处于筹备中的园区。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曾公开介绍,目前至少有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将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机器人企业大都成了各地的座上宾,地方给资金、给土地、给政策,欢迎它们去建厂。

 

  对于这些承载着经济转型愿景的园区,各地拿出了“真金白银”支持。形式多样的补贴层出不穷:项目补贴、销售补贴、拨贷联动、贷款贴息、设备租赁补助、事后奖励等等。

 

  例如,东莞规定,对购买莞产机器人实施“机器换人”的,资助标准提高至设备和技术投入总额的25%,单个项目最高奖励500万元。烟台规定,对该市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套)机器人装备最高补贴100万元。

 

  然而,伴随着各地对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扶持,行业中却出现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以及核心技术缺失,甚至骗补的问题。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许多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企业靠补贴“过日子”,低端产品充斥市场,真正做核心技术研发的企业反而遭遇了无序竞争。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罗军曾在调研中发现,珠三角有的企业没有工厂、没有设备、没有产品,甚至也没有钱,却要做机器人。“我问他们怎么做?他们说,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做加工服务,客户给订单,他们拿着订单去找政府扶持。”罗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新松总裁曲道奎对记者表示,政府布局机器人产业需要理性,机器人产业固然已经成为目前很多地方的新兴战略增长点,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发展机器人产业,具体还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布局、区位优势和人才培养来判断。尤其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其实,对任何行业历史进行研究,无论是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纺织工业等传统行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基本都很难逃脱泡沫,但这是市场环境下产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现象。”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人黄国强对记者直言,“从我个人角度看,不要过分纠结和强调泡沫问题,一个行业早期如果只有一家或者几家在做,那么这个行业多半是没有前途的。”

 

  “我个人并不支持不具备产业环境的地区来发展机器人产业。”黄国强说,“但我们相信,就在未来几年,会有比较多的优秀企业从这些工业园里诞生。”

 

  不要过分纠结和强调泡沫问题,一个行业早期如果只有一家或者几家在做,那么这个行业多半是没有前途的。

 

  引导政策密集出炉

 

  为避免行业“野蛮生长”,通过相关政策与行业规范进行合理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今年4月,工信部等三部委发布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在高端市场的产品占有率达到50%以上。

 

  7月19日,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关于规范机器人产业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称,近年来,各地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但有媒体反映,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补贴方式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存在定位不清、把关不严、大量套取财政补贴的问题。通知强调两点:一是机器人产业发展要立足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二是做好财政补贴监管。

 

  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孙峰透露,“工业和信息化部拟制定《机器人产业发展规范》,目前正征求相关专家和企业的意见。”

 

  与此同时,据报道,国家多部委正联动推进建立我国机器人产业标准、检测认证体系,首批机器人认证项目已经启动,并将于近期正式发布认证标志和首批获证企业情况。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集群创新的能力,特别是需要强大的产业技术支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绳立成对记者介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北京市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在23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

 

  绳立成介绍,今年以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产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产业,打造五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而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机器人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

 

  “发展机器人产业一定要是市场行为,要有制造能力承接。”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的建设方,北人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培武对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全国有40多家机器人产业园,但更多地表现为政府意志。区别于这些园区,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提出了“制造领域的创新创业模式”。“在传统制造业的生产基础和技术实力支撑下,设计人员在孵化空间提出的方案,马上就能通过工程师和专业设备实现试生产,大大缩短了成果转化时间,对于降低创业成本,效果非常明显。”张培武表示。

 

  黄国强认为,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工业机器人行业,其产业链长、跨度大,支持这个行业发展应当在三个方面下好功夫,即人才储备、产业环境和专业的资本方。

 

  首先,人才资源储备不仅仅包括机械、电子、软件学科的科研和工程人员,也包括优秀的企业家、销售人员,甚至经过训练并且合格的产业工人。这一方面,我国华北、东北、华南地区其实都有一定的积累。目前看来,投资的热点区域也基本出现在这几个地域。

 

  其次,要有比较好的产业环境。工业机器人技术发源于欧洲,如今“四大家族”却有两家在日本,核心设备企业也在日本,这很大程度是因为产业环境。这个产业环境不仅仅包括基础配套产业,例如机械加工、芯片供应、软件人才,而且包括足够的下游市场需求。

 

  第三,要有专业的资本方,这个专业包括有专业的知识,而且尊重行业规律,能够从产业长远利益角度去考虑。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

 

  研发出有触觉、味觉,可以独立作业甚至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机器人是大部分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的最终目的。

 

  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席教授席宁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表示,目前工业机器人领域有很多新的技术、新的应用,同时也存在诸多新的挑战。机器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人机交互,如何让机器人理解人的语言,用自然语言代替传统的机器人语言进行编程,让机器人通过实时传感器的信息完成任务,这是一个挑战。另一个挑战是如何矫正机器人,让机器人主动融入环境进行交互,这是机器人智能化标志。

 

  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汉也提到了同样的问题。他表示,目前,现实中的机器人和人们的期望值尚有很大差距,“大多工业机器人只在一些结构化的环境中工作,在线传感能力较差;服务机器人目前还只能完成一些简单任务;特种机器人需要通过遥控操作来完成特定的工作。”

 

  机器人智能化将成为未来机器人研发的主要方向。

 

  App之后看Bots?

 

  在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如何将人工智能应用到更多的领域成为众多学者和企业关心的问题。

 

  “研发出一个有触觉、味觉,可以独立作业甚至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机器人是大部分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的最终目的,但是机器人并不是人工智能的全部。”IBM首席软件工程师Gradly Booch说,未来可以考虑将人工智能放到不同的机器应用当中,例如NASA、ABB的制造业机器或者 Windows、Linux和苹果的各种操作系统,甚至包括眼下最火的无人驾驶汽车系统中。

 

  在大会展区现场,一些已经能够完成基本人机交互的智能服务型机器人吸引了众多参会嘉宾驻足。这些智能机器人大多有着类人的外表,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沟通,对所提问题迅速做出回答。其中,一款名叫“i宝”的类人形机器人不仅能通过声源定位进行自然语言对话,还可以进行人脸识别,对对话对象进行追踪跟随,对人的触摸做出拟人反应。

 

  “i宝”的设计者,阿凡达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John Ostrem博士告诉记者,“i宝”是一款针对3~8岁儿童设计生产的教育陪伴型机器人,其主要优势体现在可以迅速通过语音识别进行任务处理和语音交互。除了“i宝”,阿凡达公司在北美市场还推出了一款针对孤寡老人的陪伴型机器人。John Ostrem表示,目前类似于“i宝”这样主打语音交互功能的智能对话机器人(Bots)是市场上服务型机器人的主流,已经应用于购物网站、银行、电信、政务等服务行业。

 

  “相对于App,首先Bots更易于使用,App需要下载和安装,但Bots只需要一个对话界面即可使用,体验起来简洁方便;其次,Bots更易于开发,是跨平台的;第三是易于传播,Bots的交互接口是统一的,所以各个Bots之间可以相互协助。”小i机器人创始人、总裁兼CTO朱频频告诉记者,Bots 将成为后App时代的全新人机交互方式。

 

  中银国际证券研究部副总裁、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吴砚靖引用中银国际的研究报告称,继App之后,Bots将成为新的入口和趋势,并形成自己的生态,这个生态包含入口、应用、分发平台等各种各样的模式。中银国际预计,2017年Bots的渗透率将达到5%,按照这样的规模来测算,市场规模可以超过240亿元;到2020年按照30%的渗透率来测算,Bots的市场规模会接近3000亿元。

 

  中国智能机器人如何弯道超车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在近10年来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在一些参会学者看来,人工智能的研究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多。

 

  法国Innoecho创始人Catherine Simon表示,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想要成为一个真实的产品,需多学科的团队来协调研发。尽管眼下无论资本还是市场对人工智能都反响热烈,但往往停留在初创阶段。“投资者总是希望资金很快得到回报,但是智能机器人的成熟需要一个期限,希望无论是资本还是技术研究团队,都能够有更多的耐心去进行技术开发和市场部署。”Catherine Simon说。

 

  周锦霆是上海荷福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他给2016世界机器人大会带来了一款原创产品——羽毛球运动陪伴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款可以和人类互动的羽毛球机器人。尽管这款产品已经在国际上屡获大奖,但是据周锦霆介绍,该款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仍然要依赖进口。“国产零部件的可靠性和耐用性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进口关键零部件价格非常昂贵,大幅度地提高了人工智能产品的成本,使得人工智能产品在制造、应用和推向市场的过程当中大大增加了成本,而且大大延长了生产周期。”

 

  周锦霆建议,现阶段应该集中力量解决国产基础硬件和关键零部件的质量问题。“哪怕一个轴承,我们可以做到国际一流水平,那么人工智能机器人事业一定会突飞猛进、弯道超车。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