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端盘子 机器人还能谈恋爱?

   2016-12-01 中国经济网佚名9750
核心提示:  梁漱溟老先生说过,人生必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我的关系。  如果梁
   梁漱溟老先生说过,人生必须要处理好三种关系,第一是人与物的关系,第二是人与人的关系,第三是人与自我的关系。

 

  如果梁老先生尚健在,也许他会加上第四种关系,那就是人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相当微妙,机器人非人类,但是也并非传统意义上与人相对的“物”,因为能够识别人类情感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出现了——过去,机器人被认为是智能的物体而非人类,他们有用却无情,但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宣布,百度语音的情感合成技术,可以为合成语音“加入情感”,目前可达到接近真人发声的效果。今年早些时候,百度曾利用此技术,复原已逝明星张国荣的声音。

 

  而风靡全球的科幻电影《her》,在未来或许将不再是科幻电影,而是爱情电影。作家西奥多在结束了一段令他心碎的爱情长跑之后,爱上了电脑操作系统里的女声,这个叫“萨曼莎”的姑娘不仅有着略微沙哑的性感嗓音,并且风趣幽默、善解人意,让孤独的男主角泥足深陷。

 


 

  当机器人具有了情感,人和机器人的关系似乎就要严肃对待了。试想,如果萨曼莎只会扫地、端盘子,怎么能想象,作为人类的西奥多会和“她”陷入情网呢?

 

  这并非完全的痴人说梦,当机器人在外貌、声音、情感沟通层面,越来越接近人类,或许,有一天,人们和机器人的关系会比西奥多和萨曼莎更为亲密。

 

  毕竟,西奥多只是悲惨的单恋着萨曼莎,而未来,人类可能会与机器人相伴多年:交流对时髦和八卦的看法;周末时一块到公园晒太阳;一起玩九宫格字谜游戏。或许,机器人的陪伴,可以用爱治疗宅男的孤独寂寞冷,尤其是考虑到中国的适婚男性比女性多了几千万,这不仅关乎科技,似乎也关乎社会问题的解决。

 

  到了这个时候,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就不再是自然科学范畴,而是伦理学和哲学范畴了。

 

  人工智能研究员大卫·利维认为,“人与机器通婚”终有一天可能会变成现实。这位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哲学博士认为,未来“人与机器通婚”将变得合法化。他甚至预测,就像2004年首先允许同性恋结婚一样,马萨诸塞州将会成为首个承认“人与机器通婚”合法的美国州郡。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无法忽略一个前提,西奥多之所以爱上萨曼莎,是因为后者有明确的性别属性,因此,这种所谓的爱恋,不过是对人类几十万两性情感的再现和模仿,不过,这种依恋和爱慕的关系,却是真实存在的,也彻底改变了西奥多本人的生活。

 

  技术的发展确实正在逐渐消融现实的原子世界和虚拟的比特世界之间的界限,而这条界限在过去相当清晰:在互联网时代,当人们从原子世界进入比特世界,必须打开电脑,插上网线,拉出键盘,而当你出门的时候,你就下线了。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能24小时在线,人们可以同时待在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这两个世界有时交叉融合,有时却是平行运动。

 

  接下来的万物互联时代,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直播等技术日益深入和主流化,原本清晰的边界逐渐模糊——在CES的举办地拉斯维加斯,红灯区从业者担忧,随着技术的进步,VR(虚拟现实)给人的亲密体验太过真实,也许会抢走她们的生意。

 

  虚拟现实还深入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女士们过去必须到店铺里试穿,现在,在原子世界的电商购物,也能获得不逊色于实体店的试穿服务,只需VR镜头一扫描,就能自动对身材建模,然后适配衣服尺寸。而从文字到图片视频,再到今天的直播,人们在比特世界的相互交流,也已经越来越接近原子世界了。

 

  当然,这些改变都挑战了传统世界的游戏规则,也引发了争议,比如女权主义者认为,仿真的美女机器人伴侣,涉嫌物化女性;来自英国和瑞典的伦理学家,则建立了反对机器人伴侣的组织,他们认为这样的感情,会退化真正的人类关系;而VR的发展,是否会产生类似《盗梦空间》的后果,因为过于沉浸于虚拟现实世界而疏离真正的现实世界?

 

  争议是存在的,不过我们也许应该忘记忧虑。毕竟,在整个人类的发展长河中,技术的进步总是让人类更强大更幸福,尽管科技的应用也会产生负面事件,但正面效应却永远是主流,所以,与其忧虑,不如期待。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