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发展迎来转折 细分领域前景不可小觑

   2016-10-15 中国智能制造网佚名1830
核心提示:  有业内人士预言,2016年将是功能类服务机器人企业的转折之年。现下,扫地和教育教育机器人已率先启动,逐步走向产业化,而医
   有业内人士预言,2016年将是功能类服务机器人企业的转折之年。现下,扫地和教育教育机器人已率先启动,逐步走向产业化,而医疗与儿童陪伴机器人前景广阔,市场的成熟落地则需要等待时机。

 

  国内外服务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广泛。服务机器人细分领域产品有80余种,其中在市场上(来自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网站数据)可查到产品信息的有34种。目前在国内外形成产业化的场景有:扫地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未来,儿童陪护机器人等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扫地和教育场景将率先启动

 

  近年来在平台类和功能类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服务机器人企业,近期广发机械组对其中的部分优秀企业进行了调研,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功能类的企业可能在2016年实现盈亏平衡,2016年将是功能类服务机器人企业的转折之年。

 


 

  扫地机器人集中度提升是大势所趋。目前国内扫地机器人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梯队集团。分别是:以科沃斯和Irobot等拥有核心研发实力的企业为主,形成第一梯队,这部分市占率大约在60-65%左右;第二梯队主要是国内早期从事ODM的厂商,转型较早的公司,在产品设计和制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第三梯队主要是一些国外领先品牌,这部分品牌在技术研发实力上优势非常明显,唯一不足的是渠道优势较弱以及售后能力不足;第四梯队是国内的传统家电厂商,这类企业在转型方向进入比较迟,但是拥有渠道优势,后续发展空间不容忽视;其他小企业为主体的第五梯队,这类公司目前占比高达20%左右,未来这类公司的市场空间会逐渐被削弱,众多没有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整合能力的公司将会被行业整合。

 

  教育机器人中培训场景有望爆发。教育机器人还可以细分为三类场景。分别是以早教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家庭场景、以竞赛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竞赛场景、以积木机器人为核心产品的培训场景。三类场景中,早教场景待市场检验,竞赛场景较为稳定,而培训场景可期,凭借低成本的舵机和积极的市场战略,优必选可能成为未来的黑马。

 

  儿童机器人进入家庭是大势所趋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56%的空巢家庭,将近7000万的留守儿童,即便是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机会也偏少。而智能机器人可以借助网络打破空间的界限,营造一种更有科技感的陪伴体验。我们知道儿童成长最大的痛点是缺少父母陪伴,陪护机器人能弥补孩子孤独成长的遗憾,具有情感替代作用,与此同时也解决了父母工作和家庭难以两全的矛盾,这是陪伴机器人市场近年来逐渐兴旺的重要原因。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人脸识别、视频交互及安防技术与家庭机器人主要应用场景高度耦合,不断衍生出各种类型的智能化产品,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而儿童机器人便是其中一种,孩子在儿童机器人的陪伴下同样很快乐。

 

  根据2010年中国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儿童超过2.2亿,这批人中的绝大部分就是我们常说的零零后。二孩政策放开后,每年新生婴儿可达到2000万以上,许多父母也越来越愿意为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花钱。

 

  从总体来看,儿童机器人功能大致可分教育、游戏与陪伴三种。儿童智能陪护机器人进入家庭已是大势所趋,但什么样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儿童机器人的门槛正是在于内容、交互方式、用户需求痛点。陪伴儿童成长之外,内容与交互形式将成为儿童机器人的关键。

 

  医疗机器人离大规模普及尚有距离

 

  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中投顾问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球医疗机器人的销量为1224台,与2004年全球医疗机器人销量为386台相比,年复合增速达12.2%。截至2016年1月,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每年营收达到74.7亿美元,至2020年,医疗机器人规模有望达到114亿美元。其中,手术机器人占60%左右市场份额。

 

  随着全球机器人产业的爆发和精准医疗概念的兴起,医疗机器人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被列入国家规划。高端医疗器械发展被明确列入了“十三五”规划,手术机器人更是进入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重点推动关键零部件的自主化。

 

  除了政策支持,业内对于国内市场需求持乐观态度。在相关人士看来,随着中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大,各类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与之相对应的医疗器械需求也会快速上升,从而推动市场发展。但是,国内大多数的高端医疗机器人技术仍然处于研究阶段,距真正的大规模应用尚有距离。

 

  因为医疗机器人具有特殊的应用场景,且动作的对象是人体,所以保证其安全性是首要要求。比如,手术机器人作为介入人体、控制最为严格的三类医疗器械,在真正销售之前还面临严格的审批注册流程。2014年2月7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打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的“绿色通道”,以达到鼓励国内医疗器械创新,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但是,进入审批通道或是通过审批的产品还属凤毛麟角。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