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微信提现收费后,支付宝从10月12日也开始对个人用户超出2万元免费额度的提现收取0.1%的服务费。与此同时,传统银行近期则纷纷推出“二维码”和“云支付”等移动支付产品,加速布局该领域。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短期内移动支付市场格局不会发生巨变,但是,大额支付业务加速回流银行体系将会是长远的趋势。
转变 支付宝免费提现时代终结
对于收费原因,蚂蚁金服相关工作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提供越来越多便捷、安全服务的同时,由支付宝承担的综合经营成本也上升较快。这次对提现规则的调整,是为了减轻部分成本压力,以保证支付宝能持续、健康地为用户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据介绍,支付宝提现仅涉及从“余额”账户提现到本人银行卡和转账到他人银行卡。按照调整后的规则,支付宝也对超出免费额度的部分按提现金额的0.1%收取服务费,单笔服务费不到0.1元的则按照0.1元收取。
不过,支付宝方面称,普通用户可以通过兑换蚂蚁积分、开通“亲密付”、巧用余额宝等手段来规避手续费。根据支付宝公告,余额宝资金转出,包括转出到本人银行卡和转出到支付宝余额仍将继续免费。不过,2016年10月12日起,用户从余额新转入余额宝的资金,转出时只能转回到余额,不能直接转出到银行卡。
其实早在今年3月,微信已经开始对用户提现收取0.1%的手续费,每位用户累计享有1000元免费提现额度。考虑到支付宝和微信都规定“单笔服务费小于0.1元的,按照0.1元收取”,这意味着用户每次提现将最少支付一毛给支付宝或微信。
微信与支付宝提现的不同之处在于,微信提现的免费额度是累计1000元,支付宝是累计2万元,两者都是终身累计额度,而不是一年或一个月。
从互联网金融兴起之时,支付宝一直打着免费旗号,也正是因为如此,其支付方式迅速占领市场。
根据易观公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6上半年》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摆脱春节的影响,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增速回暖,交易规模达75037亿元,环比增长25.68%。行业上半年整体交易规模达134776亿元。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占据市场交易份额前三位,支付宝以市占率55.4%位列第一。
支付宝和微信的确成为众多消费者线上、线下最常用的第三方支付工具。而两者对提现收费的理由都为“成本过高”,从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到银行,银行都会收取相应手续费。
易观智库金融行业中心研究总监马韬指出,互联网的免费实际上是有人替用户买单。包括支付宝、微信在内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一直在为用户承担相应的成本。数以亿计的用户规模决定了这个成本非常巨大。平台免费服务在初期能为平台迎来客户,但在客户及交易体量大到一定程度后,巨大交易成本实际推高了平台运营成本。之所以中小型支付平台仍不收费,是因为其交易体量较小,手续费支出尚未形成压力。
补课 银行加速布局移动支付
业内人士表示,在移动支付方面,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在于其支付场景丰富,且占据着庞大的客户资源和销售渠道。不过,尽管在上述两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传统商业银行也逐渐意识到这一市场蛋糕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了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力度。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银行系支付的优势在于其安全性较好,用户整体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度更高。但其劣势在于过去商业银行对移动支付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一些便民的小额移动支付创新上一度走在互联网企业后边,用户体验也不如前者。不过,现在各个银行都正在积极“补课”。
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主要布局方向是“云闪付”等非接触式支付(NFC)方式。去年12月12日,中国银联联合20余家商业银行在京共同发布“云闪付”。目前,大部分主流商业银行均能支持Apple Pay、Huawei Pay和Samsung Pay等手机支付功能。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云支付”,各大银行也纷纷推出不少商户优惠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叫停两年多的银行系二维码支付重被监管部门认可,不少商业银行重启了在二维码支付领域的布局。“银行对合规性一直比较重视,在2014年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之后,这块业务就一直没有开展。但是在过去两年中,第三方支付在这一领域的业务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了。”董希淼说。今年下半年,央行支付清算协会向会员单位下发了《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业务规范提出了条码支付的系列技术标准与规范要求,并根据风险验证,对条码支付额度分级管理。
中国建设银行日前宣布正式推出支付品牌“龙支付”,并宣布“龙支付”产品体系下的“二维码支付”将于近期正式上线。中国工商银行日前也正式推出二维码支付产品。银行系的二维码支付对安全性非常重视。例如,工行二维码支付过程对原始卡号变异处理,隐藏真实卡号信息,免密支付限额1000元,单笔、日累计交易可限额管理,而且24小时实时监控二维码支付交易。
趋势 大额支付客户将回流银行
董希淼表示,支付宝、微信提现收费短期内对整个支付体系影响不会太大。“用户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那么用户习惯的改变也将有一个过程。”他坦言。不过,他同时表示,预计小额支付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但大额支付未来将有可能加速向银行体系回流。“这实际上也符合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即第三方支付的定位是整个支付体系的补充者。”他表示。
央行在去年底正式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办法》以支付账户实名制为底线,对支付机构从事业务的范围给予了明确限定,划定红线,引导支付机构去“银行化”,进一步回归“小额支付”和“通道”的本质。
“对于有频繁转账需求的用户,可能会回流到手机银行去。”马韬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由于移动支付不仅仅是转账,从交易结构上来看,第三方支付用户更多的实际上是消费、投资理财以及相应的民生金融服务,会有影响,但短期不会对大的市场格局造成冲击,就场景和便捷性上来看,目前仍然是第三方支付占优,长期要看银联、商业银行的场景拓展、产品优化以及品牌推广。
支付宝方面亦表示,“如果用户要向银行卡进行特别大额的转账,我们建议大家可选择一些提供免费转账的网银等进行操作。”
董希淼表示,伴随着银行系移动支付量的快速增长,市场格局的改变可能会从2017年开始。
今年2月,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决定陆续对客户通过手机银行办理的转账、汇款业务(无论是跨行还是异地)都免收手续费;今年7月,由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联合发起的“商业银行网络金融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全联盟行对外正式宣布,手机银行、个人网银等电子渠道跨行转账免收客户手续费。联盟间账户互认实行免费,资金互通将实行最低市场价格。业内人士表示,商业银行的“抱团”行为,可能也将助推未来市场格局的转变。
有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银行相比短板是比较多的,因为第三方支付毕竟是小额零售,大额支付包括企业性支付主要还是通过银行来做。尽管互联网金融不断冲击传统银行的方方面面,但传统商业银行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资金雄厚,业务复制能力强,在目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不断趋严的情况下,传统银行的力量仍然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