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工业机器人水平不断提高之外,各种用于非制造业的先进机器人系统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如今,各种工业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医用机器人和教育机器人等已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可以预见,在21世纪和不久的将来,各种具有先进智能的机器人将会进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良好的助手和亲密的伙伴。
智能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9月28日,笔者从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职业机器人运动基础大赛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6年12月3日至8日,“神州通信杯”第一届全国青少年职业机器人运动基础大赛将在河北省正定县举办。赛事项目有机器人足球、马球、障碍赛、舞蹈以及无人机花样队列、空中接力等。如今的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就连旋翼无人机也有了自己的“大小脑”。可见,未来机器人将逐渐从单纯的自动化设备演变为人类的高级助手和工具,而且不仅仅只是生产工具,还将是生活工具。
2014年,中国共消费5.6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4万台进口,国产仅为1.6万台。有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消费量将达到25万台以上,远远超过目前全球市场总量,未来30年中国都将是全球机器人最大市场。
市场需求越来越大,那么国内机器人产业的竞争力如何呢?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首席执行官罗军指出,中国500家机器人企业仅占国内市场的不到30%,其中超过50%份额被“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占有。即使在30%的份额里面,中国企业在中高端的伺服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上基本都得依赖进口。
罗军认为,除了自身的技术储备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外,我国的机器人发展存在以下误区:一些城市仅仅依靠引进一两家国外机器人企业投资建厂,就获得“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这样的示范基地不具有示范性、引领性、辐射性的效果。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趋势上,没有意识到智能制造即将给机器人产业带来的巨大改变。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认识到:机器人产业也需要不断转型升级,不断深化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的融合发展。
机器人产业发展火热的背后更需要“冷思考”
无论是从资金加速涌入、企业竞相布局,还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产业园区规划中,都能看出目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异常火爆。但是,如果我国机器人产业想要得到持续发展,各地政府和企业就必须冷静下来,注重特色定位和基础研发,避免出现盲目扩张、低端竞争等情况。
处于转型升级中的中国,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人口红利消失、用工成本提高,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多、劳动强度高导致招工难等因素,都成为大规模“机器换人”的动力。但大市场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分得一杯羹,入场者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势。据了解,全国机器人企业达数百家,而规划或已开工的机器人产业园已达几十个。大部分产业园难以形成规模聚集和产业配套优势,企业“散、小、乱”,相互之间的差异性不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应当及早引起重视。
当然,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并非完全无优势可言。近年来,我国在机器人方面已拥有较好的研发基础,不仅国际市场专利申请量大幅提升,而且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专利保护。我们的国内企业要利用好这些基础和优势,努力在技术、模式等方面寻求创新,做精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也要管好行政力量这只有形之手,克制对市场不当干预的冲动,将精力主要放到产业链规划、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市场监管,以及加快产、学、研转化等方面,从而引导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