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机器人介入新闻业,助力还是攻占?

   2016-09-21 上海观察佚名6720
核心提示:社交媒体信源的权威性仍不足以支撑一条新闻,对于是否应该以及如何使用来自社交媒体信源的信息、如何接触社交媒体信源等问题,尚
       社交媒体信源的权威性仍不足以支撑一条新闻,对于是否应该以及如何使用来自社交媒体信源的信息、如何接触社交媒体信源等问题,尚存在诸多争论。

科技界都在警惕着AI。

 

据《纽约时报》报道,近日,Alphabet、Facebook、微软、IBM 和 亚马逊 5 家公司举行了一场会谈,商量着给AI制定一套“成熟的道德标准”。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对劳动市场、交通及战争等方面的道德伦理标准展开探讨,并计划建立相关行业协会,确保人工智能有利于而非有害于人类。

 

PayPal、Tesla(特斯拉)、Space X 及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曾在今年6月举行的Code Conference上表示,按照AI的发展,未来人类在智力上将被远远抛在后面,并沦落为AI的宠物。

 

而AI的火热早已蔓延至媒体圈,除了写稿机器人以外,聊天机器人也开始分担媒体人的担子,成为2016年的科技趋势之一。新闻媒体通过聊天机器人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资讯等服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在Facebook Messenger于今年4月推出聊天机器人产品以来,越来越多外媒开始加入到使用聊天机器人的行列,根据用户的需求推送新闻。

 

1.BuzzBot另辟蹊径玩交互

 

与向用户推送新闻的普遍思路不同,BuzzFeed在Facebook Messenger推出的聊天机器人BuzzBot另辟蹊径——以BuzzBot的身份对身处新闻现场的用户进行调查采访,并向他们征集现场图片视频等一手资料。

 

在分别于克利夫兰和费城举行的美国共和党以及美国民主党的2016全国代表大会期间,BuzzBot对用户进行调查,正式上线使用了。

 

那么,BuzzBot具体怎么玩?

 

登录Facebook Messenger——搜索BuzzFeed News——之后便可以和BuzzFeed对话了。

 

笔者亲测时,正值美国民主党2016年全国代表大会举行期间。因而,和BuzzBot聊天时,它的开场白就变成了:

 

“嗨!我叫BuzzBot。我正自收集有关在费城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你正关注事件动态吗?”

 

同时,它还给出三个选项:

 

我就是费城人

是的,在家里关注

没有

 

若你正在关注,BuzzBot还会询问你是否曾在州的党团会议上投过票等问题

 

总而言之,BuzzBot会根据你的后续答案继续提问或是终止对话。若一言不合,BuzzBot还是有缓解尴尬的结束语的:

 

明白了。你这周想要看什么新闻呢?

 

或是

 

明白了。我会继续和你保持联系的。

通过简单的调查,BuzzBot便会根据你的意愿和实际情况等决定是否以及如何与你进行互动。若你选择不关注,BuzzBot不会给你推送相关消息,只有对那些真正关注大会动态的用户,BuzzBot才会随时推送相关动态或是进行简单互动,如:给出行tips、询问你是否在传闻否有人被拘捕或是举行游行的现场周围、让你用emoji表情或一个词形容对希拉里成为美国首位女性总统候选人的看法、向你征集大会演说现场的食物照片、询问你对于现场出现某个戏剧性瞬间时你的想法等等。

向用户征集大会演说现场的食物照片

 

 

简言之,BuzzFeed的思路在于,走进私人对话框,让用户参与更简单、调动其参与意愿,既以BuzzBot为消息分发途径,也将其视作报道团队的一员,借Facebook Messenger平台收集民意反馈及新闻素材。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用户思维。

 

那么,BuzzBot作为报道团成员,成果如何呢?

 

在BuzzFeed团队里,有人专门负责处理从BuzzBot聊天记录中获取的信息并与现场记者联系接洽,因而现场的最新动态也得以通过BuzzBot推送给用户。以BuzzBot署名的两篇报道为例,内容分别是——对于希拉里创造历史网友们是如何用emoji表达心情的;以及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宴会餐都有哪些。

从目前已呈现的报道来看,类型多为外围补充报道,多以信息呈现式为主,民意调查省去了耗时的街头采访而采用BuzzBot征集表情,呈现较为一目了然却未提供相关数据,且调查的代表性及真实性尚存疑;征集而来的现场晚餐图片让人对现场有一定感知,但仅有的两张质量不高的图片以及简单的文字表述还是多少让人摸不清头脑。两篇报道中几乎没有太多干货,只能充当大型事件的花絮。

 

 

按照负责人的说法,BuzzBot的作用在于减轻记者街头采访的负担,使他们有更多的经历投身于更为核心的报道当中。BuzzFeed开放实验室的负责人Amanda Hickman表示,消息源可能来自任何地方,无论是身处游行队伍中,还是会议大厅内,BuzzFeed会邀请用户和BuzzBot互动,从而BuzzBot也可通过类似街头采访的调查参与到报道当中,她认为这样的工作是记者替代不了的。

 

理论上来说,聊天机器人的存在的确有助于提高大型报道的工作效率,不过暂时也只是理论上。

 

不过,BuzzFeed主编Ben Smith也表示:“我们并没有想以机器人代替记者,而是将它作为辅助报道的工具,通过这一窗口,我们也能够在同一时间与更多人对话。”说到底,前面提到的“花絮报道”的操作手法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新闻生产模式。

 

2.聊天机器人做报道,行不行?

 

在聊天机器人领域,BuzzFeed在媒体同行中算是后来者,此前,CNN、BBC、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等都先后加入这股浪潮中,在Facebook Messenger、Kik、Slac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推出聊天机器人。

 

CNN每日推送一组推荐新闻,据笔者观察,推荐新闻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与你曾输入的兴趣记录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在CNN推荐的新闻下都会有这样的选项——Get a Summary(获取新闻概述)。这对于很想在短时间内了解某主题新闻却又懒得读长篇大论的报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此外,输入不同的关键词,也可获取该主题的一组新闻。据笔者亲测(或许样本较为有限),CNN根据关键词的推送较为精准,不过亦有网友反映有时候CNN的识别也会完全跑偏。在推送的新闻底下还会有“Top Stories(头条新闻)”和“Stories for you(你的新闻定制)”的选项,方便用户进一步获取更多新闻。尽管如此,CNN的聊天机器人还是收到了诸多抱怨——机器人存在故障、回复慢、推送过多等等。

 

华盛顿邮报同样是通过在刚开始对话时展开小调查——你喜欢什么类型的消息——并据此为你推送相关新闻。如果你在对话框中输入了你所在地区的邮编,聊天机器人会给你推荐当地新闻。在每条新闻底下还有这样一个选项“更多类似新闻(More Like This)”,为你提供同类话题的新闻。但相比之下,华盛顿邮报不会在你不“骚扰”它的时候主动“骚扰”你。你不发任何东西,它也不敢吭声。

 

不过,华盛顿邮报的机器人最遭用户诟病的一点在于——识别能力太弱。当笔者输入“show me news about China(给我推送有关中国的新闻)”的时候,推荐的消息却包括俄罗斯外长就俄罗斯是否窃取并外协美民主党私密邮件的表态以及特朗普有关自由贸易的辩论等,没有一条与中国相关。

可以说,无论是CNN还是华盛顿邮报,它们的聊天机器人(chat bot)的意图及功能并不在聊天,二者均试图通过聊天机器人为用户打造定制化新闻,追求操作流程以及用户接收信息流程的简约。归根结底,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用户体验。然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聊天机器人的出现甚至反向影响了用户体验。

 

总体而言,聊天机器人还未进化到能真正读懂人心的程度。除需要修复技术上存在的bug之外,如何在产品设计层面便从用户思维入手真正提升用户体验,才是更为关键的。

 

3.机器人会攻占新闻业吗?

 

此番BuzzFeed推出的BuzzBot,其中一大亮点在于,通过聊天机器人向用户征集新闻现场新闻线索及用户反馈,细想之下,这也并非什么首创之举。

 

社交媒体自被普遍使用以来,甚至成为比正统媒体更快的信息获取渠道。不少媒体会通过Geofeedia、Echosec、Banjo等社交媒体监测或服务工具来进行信息监测和筛选,以获取某主题的新闻线索。

 

不过,社交媒体信源的权威性仍不足以支撑一条新闻,对于是否应该以及如何使用来自社交媒体信源的信息、如何接触社交媒体信源等问题,尚存在诸多争论。以BuzzFeed为例,暂不提用户生产内容(UGC)可信度和专业性等,聊天机器人收集的信息存在先天局限性。举个例子,笔者就轻松地伪装成费城人,一路昧心地回答各种问题,用emoji表达自己对于不同动态消息的心情。这也给团队的后期甄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尽管业界有几点普遍共识——接触信源时将人道主义及目击者的安全放到优先地位,通过面对面、电话、邮件等非社交媒体渠道核实信息,使用报料前应征得信源许可等,但实际操作的情况如何可就另说了。

 

那么,聊天机器人会攻占新闻业吗?

 

说白了,聊天机器人为媒体提供了一个与更广泛的受众直接接触的机会,就目前而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的新闻生产模式,变的只是信息采集与分发的渠道及方式。聊天机器人成了用户检索及提供反馈的工具。

 

正如解放了部分记者的写稿机器人在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媒体工作效率的聊天机器人,至少不会被媒体同仁们所排斥。目前技术上的不足或许在未来并不是问题,重要的是聊天机器人的出现给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提供了更大的想象以及思维转化空间,或许它能引发一定的冲击和颠覆,但至于能对媒体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就看能否将它用在刀刃上了。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