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单姗):G20杭州峰会召开在即,在本次大会上,有两个同金融相关的主题,即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而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整合资源让更多用户受益,更是成为外界热议的话题。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否使普惠金融真正破局?金融服务既要覆盖广,又要成本低,互联网技术如何来实现这一切?
所谓“普惠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对包括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城市底收入群体等,提供广泛有效的金融服务,全面推动经济发展。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把金融服务变得和水电煤一样,所有人不论阶层,不论贫富,都能平等方便地享受到金融服务。
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数字化手段的飞速进步,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数字普惠金融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以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众筹融资、网络银行等为代表的数字普惠金融正在融入我们的生活。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部主任贾晋京表示:“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这些新技术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发展,实际上在数字平台上面做普惠金融有了更便利和更好的条件。因为我们知道金融本身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透明,银行或者说贷款方对客户方信息的了解及评估。而数字化的这些手段,使得通过大数据来实现征信和评估有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并且也使得贷款的需求者更好地获取金融支持。
作为与包容性增长相匹配的议题,普惠金融在本次G20峰会期间受到广泛关注。据了解,中国和G20成员共同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将提交杭州峰会,由领导人审议。通过后各国可根据情况,在自愿的原则下制定国别计划,以实际行动落实普惠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此前曾表示,《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是国际社会首次在普惠金融领域推出高级别的指引性文件,填补了重要空白,将成为普惠金融在国际顶层设计的关键一环,“这个高级原则是我们G20成立的一个叫做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的小组来负责起草,有8项主要原则,66条行动建议,主要是倡导数字技术。大家知道,数字技术成本低,并且有广泛的应用,这方面在推广普惠金融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国际社会发展普惠金融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定不足。根据世界银行估算,2014年仍有约20亿成年人无法享受到最基础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 数字技术发展为普惠金融提供巨大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信用体系仍不完善、普惠金融受众的认识有待提高等多重挑战,“通过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能够解决一部分成本的问题、距离的问题,但这中间有哪些机构,通过什么方式来发展,我们还缺乏制度方面的安排。 怎么更好地长久地发展,我们也缺乏必要的机制和架构。同时,在消费者方面,他的认知的程度,他使用数字普惠金融的能力是不是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这部分还是需要有进一步提升。”
推动全球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不容忽视。但随之而来的监管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表示,“我觉得普惠金融天生就是包容的、开放的。基于他的普惠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同时基于它投资的社会性,我们的监管理念是建立在这样两大支柱的基础上,在效率和风险的把控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监管应该是适度的,而不是过度。 ”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部主任贾晋京指出,本次G20峰会有望为协调各国在普惠金融方面的监管行动做出贡献,“普惠金融也是面临着能够纳入到现有的这个监管体系之下的挑战,再加上互联网它本身是一个全球化的工具,它也就离不开G20这样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来协调各国的普惠金融的监管框架。没有这种监管框架指导原则的话,如果说所有国家国内都不统一的话,那是会造成非常大漏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