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们已经熟知的军事、商用和消费功能,能够“上天入地”的无人机未来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的惊喜。距离300米的高空没有地面的拥挤和各种限制,未来无人机不仅能够扮演超级速递员和超级警察的角色,还能够为地面提供低成本、机动程度极高的无线网络覆盖。把无人机想象成一个“会飞的传感器”,无人机就成了工业4.0的一个空中数据端口,大至地球物理、气象、农业数据、小至个人位置信息,无人机将引爆一场空中的大数据革命。
1、工业4.0的空中数据端口
作为一个“会飞的传感器”,无人机未来在民用领域最具想象空间的应用可能是作为空中的数据端口,为连接全球的工业4.0“大数据”系统提供更精确、更强大的数据流。
从无人机最普通的巡检功能说起,使用无人机在全国范围内来巡视农田,可以比卫星图像更清晰地观测到农作物长势、自然灾害、土壤变化等信息,无人机通过数据链接入全球互联网,可以将收集的数据实时传输给大宗商品分析师,用以判断全球农作物期货市场走势;在未来的精准农业系统中,小型无人机可以用来观测作物是否缺水,将信息反馈给灌溉系统以调节水量。
从个人信息数据的获取来说,无人机可以模拟WiFi热点,嗅探移动设备的MAC地址,并根据信号的强度等对设备进行三角定位,搜集的信息汇总起来则可以绘制出用户的运动地图,呈现出他通常会路过的街区、商店等,进而有条件地对用户进行筛选,比如向“过其门而不入”的潜在消费者推送优惠促销信息。通过对个人运动轨迹的跟踪,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人群的生活习惯,为厂商提供更精确的参考数据。此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定位移动设备来拯救生命。无人机通过受困者手机Wi-Fi信号来判断受困者的位置。
这项技术和商场、超市中常用的室内移动设备定位技术如iBeacon有些许类似的地方,均可以在用户经过时推送促销信息等。不同之处在于无人机更加灵活,可以在更加复杂的地理条件下对用户进行定位。
2、科技巨头的下一站:提供灵活机动、低成本的WIFI网络接入
在全球有将近四十亿的人口仍未接通互联网,如何解决互联网接入问题,如WiFi的网络部署,已成为人类十大解决难题之一。而无人机的能耗较低,但飞行时间却较长,可以为更大范围内的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同时无人机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可以根据某一区域内的特殊需要来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Google收购Titan,用无人机抢占互联网覆盖市场:在2014年4月份收购了无人机公司Titan Aerospace。Titan Aerospace成立于2012年,其无人机试图取代高成本的近地卫星。目前已经研制成功并开始测试无人机Solara 50和60,可以通过太阳能补充动能,在近地轨道持续航行五年而不用降落。Solara无人机50米宽,可以承载32kg,速度达到104km/h,Titan表示通过特殊设备,其高空无人机最高可提供每秒高达1GB的网络接入服务。
据称在收购之后,TitanAerospace将会与Google的两个项目进行合作,其中之一是通过高空氦气球提供互联网服务的ProjectLoon,除此以外,Google还计划斥资10亿美元,用卫星提供互联网覆盖。氦气球、无人机与卫星三管齐下,再加上在城市推进的有线光纤接入GoogleFiber,可见Google对互联网入口的重视程度。
不过,有线接入是在已有覆盖地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前三种无线接入方式主要解决的是覆盖问题。但相对而言,无人机技术可能会比氦气球更有优势,因为TitanAerospace的无人机采用太阳能提供动力,续航能力可长达一年,而氦气球的部署成本太高,维护难度也相对较高;此外,无人机的其飞行高度既高于商业飞机的海拔,又低于卫星的高度,使得它可以稳定提供1Gbps的高速接入。所以未来Google的无人机可能会在小范围内提供大容量服务,而卫星则用于保证低速率需求地区的覆盖。
Facebook为了下一个10亿的用户,用无人机覆盖偏远地区。
Facebook成立了ConnectivityLab(连接实验室),其使命就是开发包括卫星、无人机在内的各自互联网连接技术。Facebook已经以2000万美金收购另一家提供类似技术的无人机产商Ascenta。Ascenta的太阳能无人机一次上天可以在20km高空持续飞行,滞空时间长达1个月。Facebook涉足无人机主要也是为了提供网络服务。为偏远地区居民提供可用的网络服务,以试图赢取了下一个10亿用户。
3、会飞的配送快递员
无人机送货服务最著名的要数亚马逊的PrimeAir无人机物流计划,2013年底,亚马逊公布了一款叫PrimeAir的8翼无人机,能够运输一件五磅重的快递。Amazon现在依然致力于购物领域,给与用户无穷的选择、最低的价格,以及未来将要实现的即时送达。现在,亚马逊的PrimeAir已经迭代进入第九代,可负重5磅货物,而这个重量覆盖了86%的品类,同时能够达到超过50英里/小时的速度飞行。已经正式向FAA申请更大范围的室外飞行测试。另外Google、UPS等也从2012-2013年就开始测试无人机送货。
随着大疆等几千元高性能无人机的推出,无人机快递可以大大降低“最后十公里”的物流成本:
能耗每单不到0.1元——以载重以2公斤计算,包裹10km范围内直接硬件成本(主要是能耗)不到0.1元,每单耗电10Ah,不到40Wh,耗电约0.03元;
无人机摊销成本——以一个5000元的无人机测算,5年的运营寿命,加上每年20%的维护费,约6000元,4元/天,如果每个无人机每天完成10次任务,这就意味着每个包裹摊销成本0.4元;
合计每单不到0.5元的成本,相比目前的人工物流成本有明显降低,因此从经济成本来看,无人机送货具备明显的经济效益。
无人机物流最困难的是最后的货物投送阶段,仅知道目的地的GPS坐标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澳大利亚克林顿和格兰特的方法是在无人机上加装摄像头,并在用户的阳台上放一个大盒子,上有特定标识,无人机通过机器视觉识别并准确投递到用户的阳台上。
此外,法规仍然是最大阻碍。近期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公布无人机管理的新法草案,
在FAA提议的新规则中,要求无人机必须在操作者视线内。主要是限制商业无人机用于摄影、勘察线路、搜救以及监控作物等,对于无人机物流服务不利。
4、个人安全的空中守护者
无人机已具备物流送货、监测信息、航空拍摄等各种功能,那么能够记录我们日常生活的无人机的诞生是否也指日可待了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够成为现实,位于上海的AirMind公司开发出的“Mind4”四旋翼无人机被授予了“跟踪者无人机”的称号,因为它具有跟踪某一指定人物或目标并对其进行拍摄的功能。
‘Mind4’的设计理念是为了记录我们的生活,甚至是记录非人类生物。“Mind4”配备的摄像头能够覆盖到距离指定物体20米以外的地方。凭借其自动导航功能,“Mind4”跟踪选定目标时的最大高度可达20米,最远身后距离可达50米。而且还能通过手势对其进行控制。
配备有内置摄像头的四旋翼无人机如今已经广泛普及,但大部分无人机仍需要对其进行远程遥控。基于GPS的追踪技术无法确保物体所处方位(即摄像头指向的位置)的精确性,原因在于民用GPS通常情况下都不精确。
考虑到这些年来民用无人机产品的快速发展,像“Mind4”这类产品的诞生也许已经不足为奇了。未来更加成熟的可跟踪记录指定目标的无人机可对个人安全实现全面的监测和保护。试想一下:未来你的孩子上学或玩耍时,会有一支无人机舰队随时跟踪扫描危险,保护他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