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入股思尔特,智能制造再升级

   2016-08-30 凤凰网佚名6160
核心提示:  思尔特生产车间  近日,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拟以现金7243.67万元认购思

  
思尔特生产车间

 

  近日,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发布公告,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责任公司拟以现金7243.67万元认购思尔特3100万股股份。此次认购完成后,航天科工将持有思尔特34.07%的股份,成为其控股股东。

 

  厦门思尔特通过点、线、面升级和结合,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整体解决方案,闯出了一条新路。

 

  航天科工入股思尔特

 

  公告显示,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9月18日,是航天科工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直属国务院国资委,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目前,航天科工集团下属已有航天信息、航天通信、航天晨光、航天发展、航天科技、航天长峰、航天电器7家上市公司。

 

  厦门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主要致力于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及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是国内金属加工领域智能制造的领先企业。目前拥有厦门、上海、成都三大生产基地,焊接装备、汽车装备、机床管理、移载机器人、磨削装备、喷漆装德等六大事业部,是abb机器人全球最大价值提供商。

 

  至今,思尔特已累计制造3000多套自动化装备,客户包括中联、徐工、厦工、柳工、忠旺、骏马、江铃汽车、长城汽车、通用五菱等知名企业。

 

  思尔特财务数据显示,公司2015年度营收1.35亿元,净利179.62万元。根据思尔特公告,此次定增募集的资金,其中不超过2799万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其余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可有效缓解公司营运资金压力。

 

  对于航天科工来说,此次入股思尔特标志着迈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

 

  据悉,航天科工机器人成立之初,就设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由航天科工三院率先发起成立平台公司,整合已有资源,布局产业链,同步带动集团内部机器人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第二步,引入内、外部战略投资,发挥政府股权引导基金、产业投资机构以及集团内部资本力量,整合集团内部成熟资源、完善产业链,具备多元化的股权架构;第三步,通过资本运作整合集团外部资源、快速扩充产业链,打造航天科工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环境,并为公司上市做好准备。

 

  对于厦门思尔特公司来说,此次航天科工的入股,也意味着十余年专注于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及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得到了肯定。

 

  迎来第一个转折点

 

  思尔特公司成立至今的10多年间,正是机器人技术在中国工业中广泛应用的起步时期。而外界看来蒸蒸日上的机器人行业其实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拿思尔特的机器人系统集成来说,企业面临着种种的经营难题,包括技术、市场、人才、竞争等等。这些难题都曾是横在思尔特发展面前的一座座大山,思尔特人用创新的精神成功实现了一次次的翻越。

 

  厦门思尔特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思尔特产品的发展路线中有三个成功的转折点,通过点、线、面的升级和结合,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思尔特成立之初,市场对专用焊接设备需求旺盛,思尔特也借此飞速成长,2006年营业收入即达到1200万元。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延伸,工程机械、健身器材、建筑机械等不同行业对焊接设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采用现有的PLC控制的焊接专机将越来越难以满足要求,思尔特在前进中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一个偶然的机会,思尔特接触到了工业机器人,成熟的机器人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复杂的焊接轨迹和焊接工艺要求,在切割、搬运、装备等场合也大有用武之地,不仅能够摆脱现阶段的困境,又能为思尔特的发展开辟一片新天地。

 

  2007年,“思尔特自动化工程有限公司”改名为“思尔特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正式走上了机器人系统集成商之路。围绕机器人应用,思尔特针对国内工业现状,陆续研发出中厚板焊接、高压智能寻位、免示教编程、轨迹规划等一系列技术。产品中的“中厚板机器人焊接系统”获得“2014年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型材机器人切割生产线”打破了同类设备由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车厢部件机器人焊接系统”实现任意规格工件的自动焊道定位和焊接编程,确立了公司在国内中厚板机器人焊割领域的领先地位。

 

  2008年,思尔特的营业收入达到4800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工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

 

  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影响中国的各行各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投资拉动政策,这对工程机械等行业起到了快速的拉动作用。在这种利好形势下,思尔特预计,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的需求将会出现爆炸式增长。于是,一边提高单工作站集成能力,一边开始研究离散控制技术、重型生产物流技术等,积极布局针对重型工业的数字化生产线。

 

  数字化生产线的研制需要突破一系列难点,除了现场网络构架、多机协调控制、设备管理、生产信息化等,重型工件的物流输送难点一直是重中之重。现有物流设备存在精度低、灵活性差、场地占用大等缺陷,无法与机器人工作站配合使用。思尔特成功研制重型有轨自由穿梭物流系统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能够实现高自由度、高精度的工件输送,给重工自动化领域带来重大变革。此后的负载10吨全方位AGV、激光导引AGV、负载30吨RGV同步等技术进一步拓展了生产线的应用范围。

 

  至今,多个生产线案例的实施使得思尔特成为重型工业数字化生产线实施的领先者,其中“挖掘机结构件数字化焊接车间”在28780平方米厂房里实现年产1万套挖掘机主要结构件,“门盖机器人涂胶生产线”可在3分钟内自动完成8种工件的生产切换,“铝合金托盘机器人焊接生产线”用24台机器人减少工人90名、减少占地70%。

 

  2012年思尔特营业收入突破1.2亿元。

 

  由于自2011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持续下滑,这对思尔特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也给思尔特管理团队敲响了警钟。原有依靠单一产品线运营的方式有利于集中技术优势,减少市场营销费用,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明显下降,也不利于产品线的延伸发展,企业必须采用多元化经营策略。另一方面,机器人这个新兴行业技术人才缺乏、培养周期长,而人才又是系统集成企业的核心力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技术团队。

 

  思尔特在经历多次尝试后,确立多事业部齐头并进的运营模式。各事业部独立核算,全力发展智能制造的新业务,公司层面协调事业部运行的同时维持对各事业部研发、制造、大项目运作的支持。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稳定了技术团队,自然淘汰了不利于公司发展的产品线,也新培育出汽车装备、机床管理、移载机器人、磨削装备、喷漆装备等事业部,技术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合计为公司贡献70%以上的营业额。

 

  得益于此,2014年,思尔特营业收入达到1.64亿元。

 

  中国制造2025给智能制造行业指出了光明的前景,思尔特也明确了向“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发展目标,但智能制造涉及的深度和广度远不是一家企业能够达成的,必须加深对相关产业的理解、提高解决方案构架能力,在此前提下对产业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实现共赢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思尔特发起成立了“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协会”,并担任会长单位。协会以“服务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服务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为宗旨,整合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核心器件供应商、研发创新机构等多方资源,将其发展成为海西乃至国内智能制造资源的汇聚点和辐射源,成为厦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引擎、工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器。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