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正在让“东莞制造”焕发“第二春”?

   2016-08-18 南方日报佚名5080
核心提示:  转型浪潮中,有的企业孔雀东南飞,到东南亚或别的地方追逐更低的成本;有的企业留了下来,适应新的东莞以机器代替日渐上升的
   转型浪潮中,有的企业孔雀东南飞,到东南亚或别的地方追逐“更低的成本”;有的企业留了下来,适应新的东莞——以机器代替日渐上升的人力成本。

 

  外来的企业也在迁入,这些新来的企业,不再是逐水草而居的候鸟企业。变革中,一群渴望在技改中一展身手的创业者不断涌现。

 

  在轰轰烈烈的“机器换人”中,大浪淘沙后的精华,和新生力量一起,为这个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共同迎接东莞制造的第二春。

 


 

  瑞必达的百亿梦

 

  6月18日,全国股转系统发布了创新层挂牌公司初步筛选名单,112家挂牌新三板的东莞企业,有8家入围。曾以自主研发的机器人执行新三板挂牌敲钟仪式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莞市瑞必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瑞必达”)位列其中。

 

  进入创新层,意味着这家致力于手机、笔记本触摸屏玻璃盖板制造的企业可不止会“秀”,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真功夫”。

 

  过去一年,瑞必达实现营业收入4.23亿,净利润超过5000万。业绩上,这家成立于2011年的企业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过去几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80%以上。瑞必达董事长胡家达表示,“今年(2016年)的产值,预计能达到10个亿。”

 

  瑞必达的生产车间,曾被一些媒体称为东莞的首家“无人工厂”。高度自动化作业,是瑞必达实现倍增式增长的秘钥,而其“机器换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自主研发设备,并逐步改进,拥有全套自主、独家技术。

 

  瑞必达的“机器换人”,可谓是“逼不得已”。

 

  “刚开始,对这个行业不懂,是被别人忽悠了进来,说这个行业好。结果,连续亏了两年。 ”胡家达表示,由于开始阶段资金困难,个人还借了9000多万投了进去,最后实在没招了,决定进行“机器换人”,即自动化升级。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个行业全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人均产出只有20万/年。这样一个行业,人力成本实在太高了。我们预计,(人均产出)至少要达到60万,这样才有得做,这就需要自动化了。”这个行业,即便是蓝思科技和伯恩光学这样的行业龙头,也依旧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为此,瑞必达斥巨资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线,又从新加坡、上海引进研发人才。几乎是从无到有,瑞必达填补了行业空白,开发了高自动作业生产线,实现了人均产出60万的初步目标,现瑞必达每名员工可以管理18台机器。胡家达豪言,下一阶段目标是将人均产出提升到100万,实现每人管理50台机器。

 

  在“机器换人”带来的成本优势推动下,仅仅5年时间,瑞必达从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成长为广东首批“无人工厂”示范企业,完成了从持续亏损到爆发式增长的蜕变。未来几年,随着瑞必达第二期、第三期工业园的相继投入使用,其产能将达到100亿级别,成为百亿企业,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一家小微企业视角下的“机器换人”

 

  2012年,李志强所在的企业搬迁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搬到了菲律宾。

 

  “从1996年到2012年,这家工厂在东莞发展了那么长时间,最终还是搬了。”谈及此事,李志强不无遗憾,但更多的是无奈,“2003的时候,普工工资每个月是四五百块,现在至少要三四千。”

 

  工程师出身的李志强,决定自己创业,和几个朋友成立了源开鑫精密五金实业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源开鑫”)。

 

  这一年,李志强49岁。以半百之年创业,李志强并无疑虑,在此之前,他已然在五金配件加工领域浸淫多年,他相信自己“肯定不会亏”——前提是,通过自动化升级解决人力成本高企的困境。

 

  草创阶段的源开鑫,凭借几名创始人共同投资的几百万元,引进了4台机器,租了层厂房。凭借自动化作业形成的成本优势,以及李志强与创始伙伴此前积累的行业资源,源开鑫的发展相对顺利。3年后,营业收入已有两三千万,拥有数十台大型精密加工车床,员工分班作业,24小时“人停机不停”;和初创仅有一层厂房相比,现在源开鑫已租下数千平方米的整栋楼作为制造车间和办公地址,还租了旁边一栋旧厂房改造为员工宿舍。

 

  采访李志强时,源开鑫刚购进10台新设备,正待装配。

 

  “这些机器,是我们刚从日本进口的,工作稳定,精度高。当然,价格也高,大概500万元。”对于一家小微企业来说,这算得上是一笔为数不小的“巨额”了。李志强表示,源开鑫过去几年的盈利收入,基本上都用来采购设备,以设备为主的固定资产,占了公司总资产的70%以上。

 

  资金是很多制造企业的阿基琉斯之踵。源开鑫也不例外,尽管公司前景很好,但扩大产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一家普普通通的小微企业,几乎不可能从银行获得贷款,也很难得到包括“机器换人”专补贴在内的政府财政支持。

 

  “我们只能通过小额贷融资,过去的一年(2015年),我们光是支付利息就花了100万。”李志强把小额贷称为“高利贷”,但这种融资方式,却成了很多小微企业的唯一选择。幸运的是,源开鑫的经营状况一直较好,李志强希望能把设备增加到100台,这样就很有可能获得风投的青睐了。此前不久,他熟悉的一家企业,就得到了天使投资人的注资。

 

  讲不好故事的平民创业者

 

  孙百军很忙碌,尽管已经是一个“老板”了。但技术员出身的他,还得经常外出解决售后问题,“没办法,很多技术问题必须我自己去才行。”

 

  2013年,孙百军和一朋友共同创建了力鑫包装机械厂(下文称“力鑫包装”),自己负责技术,另一名创始人负责业务,致力于礼盒包装的设备制造、销售。凭借周到的服务,物美价廉的设备,业务很快走上了正轨,才两年多时间,年营业收入业已达到了千万级别。

 

  不像李群自动化,创始团队顶着耀眼的光环(由著名机器人专家、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李泽湘和他的学生组成的团队创立),也不像登陆了新三板的伯朗特、拓斯达,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孙百军代表了更多、更广泛的东莞平民创业者,他们在产业升级中凭借“职业嗅觉”把握住了时代机遇,在“机器换人”大潮中立稳了脚跟。

 

  孙百军表示,作为一家装备制造企业,力鑫包装面临的最大困难并非人才和技术,而是资金。尽管成立时间尚短,但力鑫包装已经拥有10多项专利,作为一家初创的小微企业,资金回笼慢一直令孙百军头疼不已。

 

  事实上,融资难、三角债、压货款严重、资金回笼慢……类似问题困扰了李志强、孙百军们。

 

  东莞市工业自动化行业协会会长、东莞市索康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何沉表示,资金周转困难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在珠三角地区尤其严重。部分中小微企业,正因资金链断裂,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央视报道,无人工厂,机器人敲钟……瑞必达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但瑞必达这样的明星企业,终究是少数。

 

  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往往不像一个“合格”的创业者:他们埋头于产品研发,讲不好或者不善于讲故事,他们最重要的资产——设备和专利,难以成为银行的抵押物;他们的规模太小,难以达到政府“机器换人”专项基金补贴的门槛;他们讲不好“互联网+”,讲不好“工业4.0”,难以得到风投的青睐。后者更喜欢会讲故事、谈概念、高学历的创业团队。

 

  资金成机器换人“拦路虎”

 

  何沉将自动化行业形容为可以比肩房地产的行业,他估算这个行业在东莞就有数百亿的规模,而如果算上其上下游产业链,更是无法估算,“工业自动化领域,光是西门子、施耐德、abb三大巨头的年销售额,就已经达到了1000亿的规模。”

 

  10年前的东莞,万人工厂遍布30多个镇街。在老东莞人的印象中,大型工厂的员工下班时摩肩接踵、如沙丁鱼一般涌出的喧哗,是“世界工厂”时代的难以抹去的记忆。

 

  今天,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退出东莞的阶段,自动化开始唱起了主角。制造企业的优势,不再是人数,而是设备的数量、质量。自动化行业及其上游配件企业、下游生产类制造企业,乃至物流仓储等各个领域的企业所构成的庞大的产业链条,带动了东莞制造的“第二春”,构成了东莞产业升级的主体。

 

  东莞的竞争力,早已不是低廉的人力、土地等成本。在胡家达、李志强、孙百军等人看来,东莞的吸引力在于完善的产业配套,更好的政府服务,其竞争力则体现在整体高度自动化作业的先进制造业,和多年前率先抓住成本优势实现跨越式增长相似,东莞在全国性的产业变革中,将通过大范围的“机器换人”再一次取得“先发优势”。

 

  然而,中小微企业在技改中普遍存在的贫血现象,不仅是自动化行业或其上下游配套产业面临的困境,还将制约着东莞制造的转型升级。除了难以通过银行等间接融资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和临近的深圳相比,东莞的民间金融机构的数量非常少,总体规模偏小,企业直接融资并不活跃;与此同时,政府的扶助资金有限,无法顾及大面积的中小企业。

 

  突破传统融资模式,成为解决这一痼疾的必走之路。

 

  2015年,在各有关方的推动下,广发银行东莞分行在研究了机器换人样板企业后,在东莞市财政局、市经信局等部门支持下,围绕“机器换人”不同市场主体、不同阶段需求特点,在7月-10月先后推出专项用于设备按揭贷款的“机器换人技改前贷”、专项用于支持东莞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智能装备企业贷”等系列贷款产品。

 

  广发银行东莞支行的系列动作,尽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机器换人”的资金难题,但已经开了个好头,或将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从整体上改善融资氛围——这一过程,无疑将是漫长的。这也意味着,对于“机器换人”中的小微企业、平民创业者来说,融资问题或许将长期困扰着他们。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