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马化腾是如何融到人生第一笔钱?

   2016-08-17 互联网佚名7310
核心提示:  20年前VC刚刚进入中国,熊晓鸽、周全、王功权、阎焱等投资圈的网红大佬们,都在亲赴一线跑业务。而像薛蛮子、徐小平这样的天

  20年前VC刚刚进入中国,熊晓鸽、周全、王功权、阎焱等投资圈的“网红”大佬们,都在亲赴一线跑业务。而像薛蛮子、徐小平这样的天使投资人,全中国找不出几个,更别提那些花花绿绿、包吃包住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了。

  那时候对创业者来说,融资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有他的难题。即使是日后天皇巨星级别的IT大佬,当年刚出道时,也是很年轻略青(meng)涩(bi)的。他们一边苦憋内功做产品,一边努力狂撩投资人,直至某一天被VC看上,才融到了第一笔钱。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回顾下张朝阳、马云、马化腾、周鸿祎、程维几位大佬在刚出道时,究竟是怎么撩到第一笔钱的吧。

  张朝阳 融资曾被请出去 经历堪称教科书

  1994年,已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在麻省理工(MIT)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张朝阳,偶然在实验室里接触到了当时吊炸天的“网络”(只是局域网)。从此,网络的魅力深深存在张朝阳的脑海里,他决定不再走寻常学术路,而是回国创办自己的网络公司。

  31岁生日那天,张朝阳回国,正式开始了创业历程。然而,1995年的中国,VC和天使相当稀少,于是他又返回美国寻找投资人。当时的美国人对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充满怀疑,几乎没人愿意听他的计划(完全不像现在,美元VC和人民币VC天天抢项目)。

  有一次,母校MIT的教授为张朝阳介绍了一个投资人。这个人想投又很犹豫,而且他担心张找到其他融资后就不会再找他了,于是问张是否还有其他人想投资。张表示还有高盛的投资人,这个人在张走后马上就联系了那位投资人,表示希望先不要给张朝阳投资,等他回中国发展好一些了再投。

  毫不知情的张朝阳接着去高盛拜见约好的投资人,“那个老头跟我寒暄半天,突然脸色一变说:我决定不给你投资了,我来告诉你电梯怎么走,你出去吧。”张朝阳回忆道。突然的转变让张措手不及,张绝望地下了楼,在电话亭排队给波士顿的律师打电话。他抓着电话不断问律师“怎么办”,后面排队的人不耐烦地说:你怎么打那么长时间?“我就回头看着他,很着急,但是也没有办法。”这段经历让张朝阳印象深刻,“当时也就为了融几万美元。“他补充道。

  最终,张朝阳的坚持还是打动了身边的人,他得到了MIT媒体实验室主任尼葛洛庞蒂(没错,就是写《数字化生活》的那位预言家)和斯隆管理学院爱德华·罗伯特一共22.5万美元(相当于当时2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投资,注册了爱特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在1998年正式成立搜狐网。

  马云 被37家VC拒绝 征服合伙人带来融资

  1999年2月,连续四次创业失败的马云,与他的“罗汉”小伙伴们凑了50万元,在杭州的湖畔花园创办了阿里巴巴,马云希望能在十个月内拿到融资(乐观果然是马云爸爸的性格)。尽管非常节省,但到了第八个月钱就花完了,他只好四处借钱发工资。

  根据彭蕾的回忆,马云每次从外边回来,都会对大家说:“我又拒绝了一家VC……”有一天他说自己已经拒绝了37家VC。而近几年谜底才揭晓,原来当年马云是被37家VC给拒绝了,因为没人相信他的话!

  但是,马云不被人理解的梦想,却吸引了高富帅蔡崇信。这位耶鲁大学毕业的高管,放弃年薪百万的工作加入阿里巴巴,拿着500元的月薪。蔡精通法律和财务,打造了阿里巴巴的制度框架、股权架构和管理权限划分等。

  而且,蔡崇信利用自己在华尔街的人脉,帮马云募到第一笔天使投资,由高盛公司牵头的500万美元。这次融资也引起了软银董事长孙正义的注意。随后,马云与孙正义上演了著名的“神奇6分钟”,打动孙正义投资2000万美元。

  马化腾 为拉用户扮陪聊 改了6版BP拿到融资

  1998年,马化腾和张志东等几个同学凑了50万元创办腾讯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程序猿创业最常见项目)。1999年2月,腾讯受以色列的ICQ启发,开发出了OICQ(QQ的前身)。

  当时他们去学校拉用户。为了显得社区热闹,马化腾又假扮女生陪聊,甚至有时候还要换头像。凭借其简洁实用的设计和功能,OICQ在校园一炮打响,然后以爆款姿态迅速扩散。注册用户数呈几何级数增长,完全不用现在的地推补贴做活动。

  然而,百万级用户数不但没给小马哥他们带来收入,随之而来的服务器托管费还在让公司经费不断减少。据说,大家不得不跑到香港弄些便宜的笔记本电脑,然后高价卖给内地,赚些差价。

  眼看着OICQ要养不起了,他们想到了找风投。马化腾回忆说到:“深圳不像北京有海归的圈子,他们找投资人比较容易。对于腾讯而言相当困难。”但腾讯还算幸运,风投依据ICQ以2.7亿的价格卖给AOL的案例,对腾讯多少也有了些兴趣。

  2000年4月,马化腾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从IDG和盈科数码(小超人李泽楷创立)那里,终于拿到了220万美元,这两家公司也各拿走了腾讯20%的股份。据一位当年腾讯的员工回忆,在融资过程中,马化腾做了两次腰椎手术,第二次手术后,就平躺在床上举着笔记本办公。

  周鸿祎 错把美元当人民币 两军相争兜股胜

  1998年底,自诩为方正公司里最有才华且没有之一的程序员周鸿祎,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拉来两个实习生加上同学和妹妹,五个人在北京北五环外的马连洼租了个三居室,连吃带住搞开发,并很快做出了中文上网服务产品“3721”。尽管周鸿祎他们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但最初投进去的钱还是很快烧完了。

  回忆这段过去,红衣同学感慨道:“最可怕的是事业突然死亡。3721曾经走在生死线上,那种感觉比死亡还恐怖。” 为了让3721活下去,周鸿祎想到了找风投。但他没有任何融资经验,而且当时的VC只愿意投海归。后来遇到IDG,才获得了第一笔投资。

  关于这笔融资还有一个故事。周鸿祎回忆当时说,第一次创业没有一点融资经验。不容易见到一个IDG的投资人。投资人问他:“你要多少钱?”,他们的心里期望值是200万美金。周战战兢兢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说200万就够了。IDG的投资人问周:“200万美金?”,周回答说:“人民币啊”。IDG就压抑着心里的欣喜说,“投200万吧,但是我们要25%的股份”。

  对于自己第一次“阴差阳错”的融资,周鸿祎表示没有后悔过,也从没有埋怨过IDG。IDG从3721赚了超过100倍的回报,周还是觉得蛮开心的。因为在他看来,融资和时间的关系就像是两军抢山头,谁不要命先爬上去,就可以架起机枪横扫对方。虽然,时间和机会往往比融资价格更重要。没有IDG的那笔钱,周鸿祎就无法继续进入互联网,也就没有了后来奇虎360的尝试。

  程维 被拒绝太多次 遇到肯投的以为是骗子

  如果说前面四位大佬是因为出道太早,赶上中国的VC刚起步才会融资步步维艰。那到了2012年,从阿里离职,自带前橙系光环的程维,从创业到融A轮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挣扎在生死边缘。

  这位日后的新晋大佬毕业后卖保险,打工误入足疗店的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了。在阿里巴巴工作8年,做到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的程维,靠经历和直觉决定进入传统的打车市场。但身边人都说不靠谱,因为当时的司机连智能手机都没有。

  但是,这位倔强的金牛座男人却坚持自己的想法。程维认为正是市场基础不成熟,创业才可能成功。市场成熟了再出来做,基本上就没有机会了。于是,程维拿出10万,加上天使投资人,前阿里同事王刚的70万,开始了创业历程。

  一开始,程维和王刚拿着外包公司做的勉强上线的产品去找融资,遇到的第一家VC表示要投,让他们等一下。一等就是2个月,然后投资人说有了新想法。之后他俩一连见了30几个投资人,“主流VC都找遍了”,融资还是没有着落。程维意识到,在市场没有突破的时侯,见投资人也不会投的。于是,他们竭力压缩成本,请来CTO改进产品,然后亲自去进行艰难的线下推广,吸引出租车司机们用滴滴。

  这时,此前并不认识的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通过微信主动联系到程维。去拜访时,朱啸虎甚至在门口沙发坐了半小时等程维开完会。谈了半小时之后,朱啸虎表示要投,并几乎答应了所有条件。程维不敢相信,以为自己遇到了骗子。

  拿到金沙江的300万美金,滴滴完成A轮融资。从那以后,投资人朱啸虎也像合伙人一样,一路给滴滴很多有价值的提醒和建议。在B轮和C轮时,朱啸虎也一直在帮助程维找钱,直到柳青加入滴滴。

  对于创业者来说,“怎么才能融到钱“,”做到什么程度能够融到多少钱?”都是非常关心却又难有标准的问题。融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年前如此,现在也是一样的。因为不管什么时候,既精明清醒又深谙人心的VC,考虑都是投资回报的问题。想拿到VC的钱,哪有那么容易?

  如今叱咤风云的IT大佬们,他们或靠着个人魅力及合伙人的人脉,或凭借巨大的用户量和对标公司的成功吸引VC注意,或是艰苦开发了震惊世人的产品。但即便如此,当年的融资处女秀也是走得崎岖坎坷,险中求生。

  况且,光拿到钱还不够,还要得到“老师傅”的真传,比如投过很多同类型项目的VC或是当过创业者,有成功创业经验的投资人。他们不仅为创业者带来维持企业生命的血液,还凭借自己丰富深厚的商业经验,在幕后为创业者出谋献策,帮他们绕过创业路上的各种坑坑坎坎。况且,创业成功与否和融到钱,融到多少钱没有直接的关系。C轮死的公司,也不是一个两个了。对于融资,马云有句名言:“很多人失败的原因不是钱太少,而是钱太多。”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