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亮后来改行从事工业原料代理,他从杂志上认识了“plastic(塑胶)”这种在当时十分时尚的物料,成功游说老板生产塑胶玩具。林亮参考外国杂志,于1948年生产出香港第一代塑胶玩具小黄鸭,销量更击败当时一款采用易燃物料制成的畅销日本玩具,为香港塑胶玩具业开创了新里程。
其后林亮凭着打工时赚的几千元,展开创业之路。他经历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香港玩具业的辉煌时期,海外订单越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孩之宝、迪士尼、三丽鸥等都在其客户名单之列。
1970年代末,内地推行改革开放,和很多港商一样,林亮庆幸自己把握住改革开放的机会,生意接踵而至,同时在国家发展上有所贡献。“改革开放后,我们什么都带进去,设备、管理、生产技术,替国家赚了很多外汇,创造就业机会,培养人才。”但他坦言,现在内地生产成本高,玩具厂经营越来越困难,需要想办法转型。
林亮早年成立教育基金,致力扶贫助学、资助高校交流活动;偶然认识了一些需要扶助的人,如内地一对没钱替养子治病的夫妇、一位患严重唇裂的孩子,只要能力所及,他都愿意伸出援手。
“我穷过,我知道穷的味道。”他说。
行善无分大小,助人不论国界,林亮重视的是人的需要。20年前,日本神户大地震,林亮一位日本客户因之一切尽失,他捐出20万美元帮对方重建家园。4年前,他在东京重遇这位客户,才告知对方自己的父亲被日军杀害,对方听后泪如雨下。林亮安慰他说,“不关你们日本老百姓的事,是军国主义把这个世界搞得很不安乐。”
提到香港首富李嘉诚,林亮和他的发迹故事相似,同样起步于塑胶工业,奋斗大半世纪,他们彼此尊重,现在仍不时碰面交流。“早前在高尔夫球会看到他,他问我是否还在工作,我说当然啦,你没看见汇丰的鸭仔广告吗?”林亮边说边展露出一脸自豪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