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测用药 用人工智能打造云端“大白”

   2016-08-04 雷锋网佚名5590
核心提示:  在药品和健康产品的选购上,通常我们都会听从医生的意见,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可能患者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甚至可能
   在药品和健康产品的选购上,通常我们都会听从医生的意见,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可能患者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策,甚至可能遭受一些黑心厂商的忽悠。

 

  因为看到家人朋友在选购产品的时候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自测用药CEO王建辉的初衷就是提供一个有效而省事的药物指导。

 

  云端“大白”

 

  根据自测用药的介绍,这个App是一个“以专家临床经验及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专家系统”。王建辉表示,自测用药的智能系统构筑主要分三步:

 

  首先是对大量临床专家在疾病和用药方面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找出其中普适性的规律,形成了初步的智能系统。

 

  在App界面上,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检索提供一些相关度较强的标签推荐,用户在输入症状之后,可以按照标签进行单击(显示为绿色)或双击(显示为红色),表示症状的严重程度。

 

  根据王建辉的介绍,这些标签是通过专家的经验及用户大数据的分析两个方面设定的。“前者界定了系统的框架,后者提炼了最具代表性的症状标签及组合,”王建辉对雷锋网(搜索“雷锋网”公众号关注)表示,“我们就是要把用户的主观描述进行最精准的翻译,成为最客观的疾病用药指导标准。”

 

  其次,随着用户数据的积累,系统会逐步去优化系统的数据采集及用药建议,让系统越来越贴近用户的症状及习惯。“整个系统实际上就是一个机器大夫看病的过程,”王建辉如是说。

 

  而在用户提交了相关症状后,系统会对用户信息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用户建议和指导,这些是由专家系统自动提供的,人工无需再次进行干预。这也就是自测用药的核心算法所在。

 

  虽然因为技术原因,王建辉在算法上并没有透露太多细节,但主要的判断维度我们也可推想一二:症状、年龄、性别、地域等。这就像是一个云端“大白”——根据用户的病症提供建议和指导,并随着个性化的需求调整药物推荐。

 

  但如果是直接在App上进行药物推荐,在App上的呈现可能会涉及到推荐排序及竞价排名的问题,是否会有各厂商的利益冲突?对此,王建辉表示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除某些特定的保护性产品外,目前系统本身只定位到药品通用名称,只对某一类的产品进行分析,并没有针对某一具体产品进行推荐。只不过因为国内同类产品太多,全部罗列工作量太大也没有必要,所以我们只是根据专家的建议选择了部份代表性产品。”

 

  面向B端的用药推荐,图什么?

 

  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的王建辉,走出校门就走上了“毕业就创业”的道路,“上学时天天看《赢在中国》,毕业后脑袋一热就选择自主创业了。”细数王建辉的创业项目,一直都和老本行脱不开关系,从健康管理应用、健康管理系统,再到现在的自测用药,王建辉也从一名学生成长为“连续创业型”人士。

 

  一开始,自测用药走的是面向消费者的to C模式,但目前已经逐渐向to B转型,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医药行业链条太长,仅凭自测用药完成独立闭环的难度太大;

 

  其次是通过to B的方式,自测用药可以将自己的服务迅速扩散到广大人群。

 

  目前,自测用药已经把入口开放给了多家医药电商及线下药店,如京东到家、360健康、妙健康、健一网及线下的老百姓大药房等。在上述App中,都能用自测用药进行用药推荐。这一系列的合作在王建辉看来,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专业服务解决大众用药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把大众的健康需求挖掘出来,提高产品销售并提升用户的健康水平。

 

  回忆起创业的不易,王建辉甘之若饴:“大学生创业真的很辛苦,但还好坚持下来了,而且一直在互联网医疗这个领域折腾,也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和见解,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是挺有价值。”

 

  王建辉表示,到目前为止,不管是产品形态还是核心算法,自测用药还远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产品设想。随着未来在数据上的不断积累和学习,他希望系统能够反过来指导常见病的临床用药,使之“源于专家又高于专家”,甚至在未来配合机器人技术,将停留在云端的“大白”转化为一个真正的“大白”,融入大众的日常保健中去。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