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是机器,还是人?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发展,这个问题开始脱离科幻的想象,变得越来越现实。阿尔法零(AlphaGo zero)所具有的强大自我学习能力,已经让哲学家们开始重视机器人的智能程度及其“自我”问题,这将是今年世界哲学大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日,沙特授予机器人索菲娅(Sophia)公民身份,又让法律人陷入困惑。
目前,还无法想象出机器人进入法律社会的具体状况,但机器人身份之于未来法律的影响已经凸显。譬如,有宪法学者认为机器人还没有自由意志和自我选择判断能力,如果被赋予公民身份,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可能进入权力系统,机器人如何执行公务?对于民商法学者而言,机器人究竟是法律上的物还是人?如果机器人成为与自然人和法人并列的民事主体,机器人如何承担法律责任?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学者看来,如果机器人犯罪,其危害后果应归责于谁?如何对机器人进行刑事处罚?如果毁掉机器人,是构成故意损害财物罪还是杀人罪?在法庭上,拥有信息的机器人究竟是证人,还是被作为电子证据?总之,一旦机器人具有了法律人格,将对传统法律体系造成巨大冲击。
有人认为赋予索菲亚公民身份是个草率的决定,因为赋予机器人公民身份,必须解决其身份定位(具有独特的可识别性),法律权利(如选举权等)和社会权利(如生育权等)问题。其实,这都不是法律无法解决的问题。法律已经拟制出了法人,用商事登记制度解决法人的身份识别问题,以法人制度解决法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承担问题,法人甚至还拥有了诸如商誉等人格权,那么,法律拟制出机器人人格也未尝不可。从技术上看,即便是在现有法律体系中,法律赋予机器人一定程度的人格并非难事。实际上,现有法律已经触及部分人与机器之间的问题,如人机互动中的自助交易和电子商务中的纠纷问题等,只是还未到将机器作为主体的地步。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不能赋予机器人法律人格,而在于要不要让机器人有人格。沙特在首都利雅得的“未来投资倡议”大会上授予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资格,看起来更像是个噱头,被认为意在传递或者打造沙特的国家新形象,并没有实际法律意义。而今年年初,欧洲议会投票通过并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开发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与民事法律规范建议,开始了界定机器人人格的法律尝试。该建议为因应机器人时代所造成社会经济冲击,解决人工智能所衍生相关法律问题,提议赋予智能机器人“电子人”的实质法律地位,内容涉及环境、劳工、财产保护、民事责任、伦理、知识产权等方面。据早先的报道,该建议旨在确保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控制,侧重机器人责任,并未授予其任何权利。如果是这样,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残缺人格,尽管可以多多少少减轻人们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恐惧,而对于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未必是福音。
目前,人工智能仍处于技术发展和使用规范的阶段,相关法律问题尚未充分显现,一切都还在争议之中。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法律势必要解决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处的问题,法律变革已经可以预见。
来源检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