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日本也与中国一样,掀起了“工业4.0”及物联网(IIoT)热潮。随着日本媒体和产业界出现的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热,物联网、人工智能(AI)、大数据(BD)、云服务等成了热门话题。特别是日本对德国和美国的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感觉到了很大冲击。目前,德国有关“工业4.0”的研究机构及企业,如西门子、SAP、博世、菲劳恩霍夫协会等对来自日本的访问团组应接不暇。日本产业界已开始具体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制造系统与服务体系。
日本富士通总研主席研究员金坚敏长期跟踪研究“工业4.0”与工业物联网问题。最近,科技日报记者就制造大国之一的日本如何应对“工业4.0”以及物联网冲击问题采访了金坚敏。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金坚敏向记者介绍说,日本从上世纪70至80年代就开始了从数控到柔性制造(FMS)的研究和应用工作。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日本的注意力又集中到了工业自动化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方面。特别是日本还在1989年提出了智能制造系统(IMS)概念,并于1995年启动了IMS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当时日本的制造业处于全球竞争优势的鼎盛期,欧美等主要工业化国家都加入到日本的IMS国际合作项目倡议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尽管欧美各国都希望IMS的国际合作持续下去,但倡议者日本反而于2010年4月正式退出了IMS国际合作机制。虽然IMS仅限于工厂内部系统智能化,但德国提出的“工业4.0”与美国GE公司提出的工业物联网,却是基于IMS延伸到互联网思维下的智能制造与服务系统。
在互联网方面,日本于2000年提出“E-Japan”构想(实现高速互联社会的IT战略),2004年又上升为“U-Japan”(基于物联网的国家信息化战略,构建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都可以上网的环境),通过“E-Japan”和“U-Japan”战略的实施,日本已成为网络速度一流的IT国家。但是“U-Japan”战略并没有得到产业界的配合,网络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也没有深入下去,“U-Japan”战略半途而废不了了之。
金坚敏认为,日本产业界对互联网应用的抵触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过度担忧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流出等安全问题;产业组织的思想阻力,日本擅长磨合型的组织结构而抵触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同时,重视纵向一体化而轻视横向一体化;缺乏一个强势网络企业的推动。
产官学一体化应对冲击
金坚敏说,“工业4.0”及工业物联网在全球的广泛影响,给日本产业界带来了很大冲击。为此,日本分析了自身在硬件及嵌入式软件技术方面的优势及产业特点,于2015年1月公布了新机器人战略。同年5月,日本又在“机器人战略”框架下成立了产官学一体化的机器人革命倡议协议会,推动新机器人战略。
新机器人战略重点在于通过熟练掌握大数据、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使其实现自律化、终端化、网络化,并成为物联网方面的世界领袖。此战略提出的“机器人”仅是一个概念,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能住宅等都被认为是“机器人”,重点在于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智能接口作用。
与新机器人战略侧重于智能接口不同的是,日本于2015年10月设立了物联网推进组织,通过产官学合作来推动日本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开发与商业创新。物联网推进组织下设的开发工作组、新商业工作组、专题工作组负责日常工作。目前,该组织会员已达1000家左右。
鉴于产业平台的重要性,以及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服务、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的现状,日本政府还开始集中各研究机构的力量组织开发集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10年内拟投入1000亿日元开发技术,以对抗来自GE、IBM、谷歌等平台大企业的竞争。
金坚敏表示,尽管日本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在努力寻找及实践应对“工业4.0”和工业物联网冲击的解决方案,但由于产业界对开放性网络环境的过度担忧,以及企业系列化组织形式的阻碍等原因,面向网络时代的产业转型还会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