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后空翻是这样“炼”成的

   2017-11-27 佚名2430

严苛“训练”为哪般

随着Atlas后空翻的走红,波士顿动力“虐待”机器人的一些老视频也被网民扒拉出来。视频中,测试人员不是对机器人猛踹,就是突然出现撞击机器人,“这不是欺负,是为了检测机器人的稳定性能”。智能一点技术人员万俊说。

“可以不必这样。”菲利普·斯鲁萨力克主要从事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研究,能够为各种应用领域的模拟、分析、可视化、训练和决策创建3D环境,他表示,对机器人的训练可以通过虚拟场景进行。

“我没有加入到这个研究团队中,不是很了解他们是如何建模和调整的”,菲利普的回答透着德国人的严谨,但是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必须要从经验中得来。

用数据替代现实,能够给机器人足够的深度学习数据。“我们已经在开展和机器人非常相似的无人驾驶汽车的训练,利用虚拟3D环境为汽车调整参数、算法和模型设计。”菲利普说。

“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在现实中都能找到,例如火星环境、战争环境等。”菲利普说。机器人的研制初衷是代替人类进入严酷的环境,这也是波士顿动力公司受军方资助的原因之一。

机器人能不能在这些环境中胜任呢?“创造出真实环境和多样的场景验证,花费巨大,而且也难以实现”,菲利普说,虚拟3D环境的设计是解决之道。

这涉及到除了翻跟头之外的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翻跟头?

“发布的这个机器人,现在只是能够完成人类给定的指令,还不能自己判断什么时候后空翻”,宋爱国说,在完成高难度动作之外,机器人还需要自己判断。

例如,一个孩子从路上突然出现,机器人能不能判断出避让或翻过去。“它们不仅要能判断大孩子、小孩子、打伞的孩子或者追球的孩子,一旦遇到‘孩子是翻着跟头过去的’这种罕见的模式,也要判断出来。”菲利普说。

分布式的、沉浸式的、协作和交互式的3D环境,将给机器人一个个虚拟世界,只有当它们通过不同场景背后一套套“模拟试卷”的考验后,才能够被评判为智能系统安全。

我国研究正起步

关注Atlas的业内人士,也很乐于八卦波士顿动力公司的波折经历——它早期在军方拿到了巨额的研究经费,后被谷歌收购,之后又被谷歌卖给日本软银公司。支持经费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波士顿动力特别有钱”,有人在“知乎”爆料称,认识在该公司供职过的研究人员,得知波士顿动力每周都要做机器人实验,把机器人搞坏,然后发现问题并改正,“因为有钱、有经验,所以他们一周之内就能把机器人修好,下一周继续做,全年无休。”

可见,仿生机器人是个费钱又费工的研究。近年来,我国也在仿生机器人领域有了值得一提的研究。

今年4月百度主办的创新挑战赛上,南京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联合研发的“蜘蛛侠智能救援队”亮相,能在复杂的路况中稳定行走,相互沟通协作且简单自主运动。8月召开的机器人大会上,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研发的“数据机械手臂”,在人穿上带有传感器的手套后,机械手臂会“零延迟”同步响应动作。此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松机器人公司等在四足机器人足球、7自由度协作机器人等方向都有相关研究进展。

宋爱国介绍,在军方相关部门有进行四腿大狗的研究团队,山东大学有研究两腿直立行走的团队,但与波士顿动力相比,我国的机器人研制深度和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来源科技日报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设计师档案
加关注0

雨过天晴  

0粉丝
0关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