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智能制造”在美国、德国、日本有啥不同?

   2017-08-22 佚名2600
核心提示: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和转型的机遇,也面临竞争力格局变化的挑战,智能制造成为各国竞争的新战场。各国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和转型的机遇,也面临竞争力格局变化的挑战,智能制造成为各国竞争的新战场。各国围绕制造业,都提出了相应的战略——美国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工业价值链”,当然还有“中国制造2025”。那么,这些战略之间有何差异呢?而形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第一

  对知识的理解、积累和传承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制造哲学和文化

  对制造业而言,简单地来讲即是“发现问题(比如质量缺陷、精度缺失、设备故障、成本较高、效率低下等)、了解问题,在此过程中获取信息,并将其抽象化为知识,再利用知识去认识、解决和避免问题的过程。”

  了解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决定了所获得知识的形式,而将知识抽象化加以运用的过程和形式则决定了知识传承的形式。这个过程可以通过“人来完成”、“数据来完成”或是“系统来完成”,这也是决定一个国家制造哲学的最根本原因。

一文读懂“智能制造”在美国、德国、日本有啥不同?

  日本

  “通过组织文化和人的训练不断改善,在知识的承载和传承上非常依赖人”

  日本独特的克忍、服从和集体观念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日本的制造文化,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通过组织的不断优化、文化建设和人的训练来解决生产系统中的问题。这一点相信国内许多制造企业都感同身受,因为大家在接受精益培训的时候被反复强调的3个方面就是“公司文化”、“三级组织”和“人才训练”。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以“全生产系统维护(TPM)”为核心的生产管理体系。其核心思想可以用“三全”来概括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与。实现方式主要包括在3个方面的改善提高工作技能、改进团队精神和改善工作环境,以致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选择“精益制造(LeanManufacturing)”作为其转型方向,而非“6-sigma质量管理体系”。

  日本企业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尤其是“雇员终身制”文化,将雇员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的经验和知识能够在企业内部积累、运用和传承。

  日本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发生问题→人员迅速到现场、确认现物、探究现实(三现),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改善来避免问题。最终的知识落在了人的身上,人的技能提升之后,解决和避免问题的能力也就上升了。

  因此对于日本企业而言,员工是最重要的价值,对人的信任通远胜于对设备、数据和系统的信任,所有的自动化或是信息化建设也都是围绕着帮助人去工作为目的,所以日本企业从来不会谈机器换人或是无人工厂。如果中国想要学习工匠精神,那么最应该借鉴的是日本孕育工匠的组织文化和制度。但是这样的文化在近几年遇到了一个十分巨大的挑战,就是日本的老龄化和制造业年轻一代大量短缺的问题,使得没有人能够去传承这些知识。

  日本也意识到了自己在数据和信息系统方面的缺失,开始在这些方面发力。这一点在日本的“工业价值链产业联盟”的构架和目标上能够清晰地看到。该联盟提出的19条工作项目中有7条与大数据直接相关。可以说日本的转型战略是应对其人口结构问题和社会矛盾的无奈之举,核心是要解决替代人的知识获取和传承方式。

  但日本在转型过程中同样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数据积累的缺失,使得知识和经验从人转移到信息化体系和制造系统的过程中缺少了依据和判断标准。其次是日本工业企业保守的文化、造成软件和IT技术人才的缺失,正如日本经产省公布的《2015年制造白皮书》中所表达的忧虑“相对于在德国和美国正在加快的制造业变革,现在日本企业表现出重视软件的姿态。”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设计师档案
加关注0

雨过天晴  

0粉丝
0关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