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珠三角“无人工厂”: 生产线上的智造变革

   2017-07-24 南方网佚名4210

被改变的产业工人

  “人脑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机器人来了,产业工人去哪儿?

  “劲胜精密在实现机器换人以后,很多人都问过这个问题。”在黄河看来,机器人和产业工人不是简单的谁替代谁的关系,加工制造生产一线的工人减少了,技术工人却越来越多。

  伴随着“无人工厂”的逐步成型,原本的产业工人逐渐转型到技术、研发等岗位,企业内部掀起了一股“工人转型”的热潮。

  短短4年时间,李勇军从普通的产业工人晋升为研发工程师,兼任劲胜精密智能工厂营运部CNC领班。

  2013年底,李勇军和父辈一样怀揣梦想,来到东莞的车间,成为劲胜精密的一名流水线工人。“12个小时内不停歇地重复一个动作,每个月仅有3000、4000元工资……”单调、乏味的工作状态,至今让李勇军印象深刻。

  两年前,当企业开始建起“无人工厂”时,李勇军主动请缨,申请调到技术岗位,成了操纵机器的技术工人。经过培训调岗,李勇军现在成为劲胜精密的研发工程师,参与到企业各项研发中。

  在生产车间里,一只六轴机器手抓住零配件,快速地放在生产线后,随着传动带输送到下一个环节……让机器人乖乖地“俯首听命”,并不是那么简单。为了这个简单的“抓取”动作,李勇军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写了10000行命令。当机器手成功完成这个动作时,李勇军“兴奋得一个晚上都睡不着觉”。这是他转型研发工程师首次撰写成功的“命令”。

  为了“无人工厂”自如运作,李勇军和他的同事们把大量功夫下在了外人看不见的地方。目前,机械手使用的各种自动程序,多数是工程师们开发的。

  “我们新能源汽车电池生产线上的50多名一线工人,都是90后的大学生。”辛创自豪地说,“这些大学生现在是一线工人,但是公司是按工程师的规划培养这些年轻人的,与生产线密切接触,你才能知道什么环节需要改进。”

  “机器的设计和改良者都是人,人脑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辛创感慨地说。

  企业家的新梦想

  打造“无人工厂”样板车间

  当李勇军正在埋头编程时,佛山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锦添正在为招揽机器人专业人才而伤脑筋。

  各种工业机器人搅动着越来越多企业老板的神经,霍锦添便是其中之一。早在几年前,他就敏锐地捕捉到自动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机器人产业会迎来巨大的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这位佛山不锈钢行业的企业“大佬”独自前往欧洲,踩着厚厚的积雪,找到了意大利的机器人系统集成龙头企业,最终达成合作,正式进军机器人集成系统领域。

  嗡!在利迅达的车间,机械手从工作台上抓起水龙头毛坯,在抛光机上细细打磨。这是霍锦添和团队花了7年时间打造的成果。霍锦添梦想着,有一天,这些机器人遍布“世界工厂”大大小小的车间厂房。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显示,中国已连续第四年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的最大市场,全球每卖出10台机器人中,就有3台销往中国市场。“引入自动化生产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将是智造转型的必然趋势。”霍锦添表示,去年以来,公司旗下的机器人在汽车、手机等行业迅速打开市场,销量快速增长。统计数据也证明了霍锦添的判断今年一季度,广东工业技术改造投资637.83亿元,同比增长41.7%。

  趁势而上,霍锦添筹划着下半年推出智能制造第三方平台。他计划在佛山顺德以及东莞设立两大平台,每个平台拥有100—200台机器人,承接通用性较高的工序。

  “中小企业掏钱买机器人成本较高,第三方平台就是机器人的劳务派遣。”霍锦添表示,该平台不是单纯的租赁设备,而是“服务”的输出。目前,企业正在积极牵手西门子等全球自动化“大咖”,以期更快地推出“无人工厂”的样板车间。

  “接下来,我们要转型,从生产制造型企业变成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黄河信心满满地说。

  前不久,他签下一笔960万元的订单,合作方是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他们要把珠三角的“无人工厂”复制到湖南去。

  南方网全媒体记者郑佳欣郭文君叶永茵叶洁纯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设计师档案
加关注0

雨过天晴  

0粉丝
0关注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