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足球、聊天、卖萌、跳舞……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机器人已发展成为具备人类基础能力的一种装置。在近日举行的第七届深圳互联网创新交流会上,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钟海表示,去年深圳机器人产业产值约630亿元,同比增长31%;机器人企业达435家,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当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已进入提速阶段。
近年来,以库卡、发那科、安川电机、abb为代表的国际机器人企业占据深圳80%以上的机器人市场,而深圳本土品牌市场占有率仅为10%~15%。为了促进该产业的发展,深圳市从政策、标准、创新、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第五届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50家机器人公司名单中,3家中国公司首次上榜,其中两家与深圳密切相关。
据了解,在全球机器人产业和市场爆发之初,深圳就制定了《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及《深圳市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重点支持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检测仪器等。据悉,自2014年至2020年7年间,深圳市每年将会安排5亿元用于工业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支持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以及重点企业发展等。
为了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深圳市鼓励企业组建一批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并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予以支持。其中,在深圳设立符合规定条件的市级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专项资金予以最高500万元支持。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并在深圳实施的,专项资金予以最高1500万元配套支持。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15年)》(以下简称白皮书)指出,深圳市与机器人相关的实验室、孵化器和产业研资联盟目前已有10余个。其中,坪山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正逐步加快。截至目前,共有机器人企业29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10个。2015年,深圳坪山新区的智能制造领域产值达344.4亿元。白皮书预测,2020年深圳机器人产业总规模将达3615~5468亿元,增加值1265~1913亿元。
标准化是促进机器人产业协调发展的又一有力推手。今年5月24日,工业机器人产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初审会在坪山新区召开,来自国内机器人产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近90人参会。初审会议最终确定《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工》《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两个职业技能标准初稿修改意见,形成初稿征求意见稿。
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布的机器人标准27项,行业标准5项,但还没有严格的产品设计、测试和市场准入标准。在深圳,尽管相关产业链逐渐完善、智能制造市场的迅速扩容,但由于标准缺失,产业重复建设、制造水平参差不齐现象较为突出。
为此,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宝安局组织21家龙头企业成立了工业机器人标准联盟。据宝安局标准计量科负责人介绍,标准联盟的成立,有利于整合区域内的研发资源,推进产业标准化战略,引导相关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监测机构整合资源,推动技术标准与品牌的相互融合与成果转化。他同时强调,由龙头企业组成的标准联盟,可以促进企业间优势互补,鼓励系统集成商和机器人本体企业的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助共赢。
“如果不是在深圳,优必选或许不会如此精彩”。这是优必选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剑发出的感慨。显然,优必选依靠的是深圳这座创新城市。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创新能力,完整的产业链也是深圳机器人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传统的硬件优势,上游研发能力,以及下游应用市场的成熟,打造了深圳机器人产业链的“闭环”。而深圳本土企业在此环境中,已走出了一条“贸、工、技、创”的创新之路,源头创新与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在深圳市光明新区招商局光明科技园内,50多家企业中,与机器人产业相关的有10家左右。入驻园区的企业在尝试到机器人所带来的甜头后,对运用工业机器人的热情大幅提高,他们积极对产品、技术进行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一家机器人公司负责人表示,在转型加速期,新产品的更新非常快,一旦人员发生变化,会对生产制造产生很大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但在深圳,这个“蛋糕”正逐渐在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