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机器人已经从梦想变为现实,担负着从为人类提供舒适和便利到在战场上防御和攻击敌人等多种多样的任务。一方面,人的生命以及经济方面的巨大代价迫使大国用“代理人战争”取代直接参战;另一方面,这些国家正在打造机器人军队。而且,将人转变成机器人甚至僵尸来充当战斗人员的研究也在进行中。军用机器人是指用于军事用途的自主装置或遥控装置,与用于工业生产的机器人不同,军用机器人并不生产任何东西,而是参与作战。比如说遥控的导弹和飞行器,这些无人装置要么是无线电遥控的,要么就是能够在激光束或者GPS卫星的引导下自动行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使用了“哥利亚”(Goliath)移动地雷,这是机器人首次用于军事用途,也是军事机器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场战争中,苏联人也使用了一种名为“Teletank”的无线电遥控无人坦克。后来,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开始利用MQ-1“捕食者”无人机来搜集情报。现有的军用机器人包括制导导弹、军用航天器、无人机、无人地面车辆(UGVs)、遥控车辆(ROVs)、自主潜水器(AUVs)、智能弹药、监视和导航卫星等等。洲际弹道导弹本身就是配有制导系统的超大型火箭。导弹有很多类型,人们根据目标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类型的导弹。目前,武装无人机得到了广泛使用。
美国海军的“鹰爪3B”(图片来自:baidu)
不管机器人如何发展,其目标总是将人的生命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提高工作效率。从历史上看,军队会利用所有可能对军事工作起到支持作用的创新,而军用机器人则是一种可以运用在战争和危险工作中的创新产品。我们必须重视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以赢得未来的战争。印度的科学家必须要发扬他们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以实现这一目标
全球联网,未来科技再是说说,中国自主卫星系统
如果说北斗卫星是为了从天上指挥地面,那么天链卫星则是为了从地面指挥天上。卫星也好,载人飞船也好,空间站也好,如果离开了地面的监控,就等于是断了线的风筝,只能听之任之。对于载人航天来说,这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一旦太空中发生了任何意外,而地面无法及时获悉和处理的话,很可能酿成事故甚至灾难。陆基和海基的测控站只能照顾到其上方正对的区域,而处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中继卫星则能提供最大程度的测控覆盖,并且不受地面气候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可随时对航天器提供上传或下载服务,相当于一条太空中的信息高速公路,使航天器的效能成倍增加。
天链系统的潜在意义十分巨大,它使中国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大容量全球数据通讯系统。以此为基础,中国不仅可以实现无盲区的航天测控,而且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向作战单元之间、指挥中心和作战单元之间、区域指挥中心和总部之间提供数据通讯支持,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合之后,就可以构建出海、陆、空、天一体化的全球作战体系,使中国在全球进行军事部署或军事行动成为可能。
激光炮也出现在世界中!
去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开始测试一种针对未来战机的新型激光炮塔。日前,这家公司披露,他们经过60次的飞行测试之后认定该炮塔系统具备了360度攻击的能力,这意味着这种技术离实际部署又进了一步。据了解,虽然该领域研究人员将激光视为具备穿透空气的光线,但同时空气也是它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比如说在湍流效应的下激光就只能打击正前方的目标。
飞机携带激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