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乘用车的种类和款式越来越多。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汽车内饰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苛刻。内饰件是和乘客最经常接触或者面对的零件,均匀恰当的间隙和面差会给乘客良好的感知质量,并提高产品竞争力。
两厢车举升门饰板布置在举升门的车内、后风窗玻璃下方,其主要功能是装饰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举升门饰板与板金、后风窗玻璃黑边的间隙及面差有严格的要求。
举升门饰板的形状类似盒形零件(见图1,其为某车型的举升门饰板),在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间隙面差不均匀,导致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产品成形后发生翘曲变形。常用的措施是在模具设计之初,通过调整浇口位置、调整水路来优化模具,在模具设计完成之后,通过调整注塑工艺(比如:保压时间、模温、注塑压力和浇口进胶顺序等)来控制变形。但这种方法在模具加工完成之后,对零件变形量的调整非常有限,很难使零件符合检具的要求。
技术方案
1. 举升门饰板的变形量CAE分析
某车型的举升门饰板,该零件的尺寸为1040mm× 400mm×250mm,零件壁厚均匀为2.5mm。通过CAE软件的模流分析发现,该举升门饰板的上部两角处的翘曲变形量非常大,综合变形的最大变形量达到11.81mm(见图2,该变形数据为放大5倍后的结果,以下相同)。特别是两角处的Y方向变形量,最大达到11.42mm。Y方向如此大的变形量,在其装上车之后,与举升门侧饰板配合时,会出现与举升门上饰板间隙大、与板金间隙大等问题。
(1)方案1是在举升门上饰板的圆角处进行弱化处理(如图3所示)
①将圆角处的壁厚减小0.5mm;
②上部翻边的料厚增加0.5mm;
③在弱化区域的上部和下部均做10mm宽的过渡区域,即:上部由2.0mm过渡到3.0mm,下部由2.0mm过渡到2.5mm。
① 圆角的上部过渡区域(料厚由2.0mm过渡到3.0mm的区域)宽度由10mm改为20mm;
② 弱化区域的两端进行优化,改为图4所示的蓝色图框区域;
③ 蓝色图框内的料厚由2.5mm弱化为2.0mm,宽度为3.0mm,其弱化槽的两侧料厚由2.0mm过渡为2.5mm,其宽度为5mm。
通过CAE的模流分析可看出翘曲变形量(该变形量为放大5倍的结果,以下相同):方案1的综合变形量由11.81mm降低至8.492mm,Y方向的变形量由11.42mm降低至8.108mm;方案2的综合变形量下降至7.242mm,Y方向的变形量下降至6.968mm。
总结
利用变壁厚技术方案,可解决举升门饰板的变形,也可以解决类似盒形零件的变形,比如前、后门饰板,其模具上的变壁厚的位置,也相当于预留了调整壁厚的余量,为后期修改提供了方便,节约修模的费用。借助于CAE技术,对变形量和变形趋势进行分析,可大大降低开发周期,从而降低开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