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领域是接地气,我认为在中国能够见钱的可能是像腾讯这类的公司,能够跟老百姓,跟小孩子能够面对面,大家能够扎扎实实的去把这个做深做透。当然,像我们体育装备、运动品牌也是接地气的项目,每一个门店,每一件产品,每一件产品都要跟消费者互动,这些是最接地气的。大的战略没成形的时候,大的产业资本,国家是不感兴趣的,垄断资本是不感兴趣的,在这种情况下,才有我们作为民间创业者,草根出身的创业者才有机会。所以我觉得最有机会的是在这个里面,最接地气的项目。比如说类比我们的体育培训业,比如说我们的英语培训,数理化培训,已经走出几个巨头的公司了,体育培训应该也是有这种机会,也是有这种整合的机会,就看谁能够扎扎实实的打造出品牌。因为目前这个领域,可能跟我们装备业的15年前是一个结果,像我们有一百多个品牌,到现在只剩下六七个牌子,五六个牌子,培训也是这么一个领域。还有其他的,比如说一些依托于培训,或者是培训与做消费体验的赛事,赛事本身如果想要赚钱是很难的,但是通过培养消费习惯,来转化成装备也好,转化成培训也好,是有机会的。
作为中国体育创业者目前的心态,最需要的就是踏踏实实的去做工作,把工作管理好,落实到位,这才是真正的出路。
田华:我知道匹克在过往的营销里面,最开始是跟NBA做结合,许总现在想的是我们能有中国特别火热的IP,类似于NBA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赞助NBA,或者是通过赞助中超,就能够让自己的产品能够更好地到达用户。现在在没有大的IP的情况下,更多的需要去干苦活、脏活、累活,这样的东西,对于我们反复探讨到的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才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更多的活力。
过往王濛参加了很多比赛,竞技体育、职业体育,老百姓的体育,大家应该区别得越来越清楚,你过往参加这么多比赛,运动和体育之间,从你的观察当中是什么,包括我们今天说的体育产业,我们更多谈的是运动,对于国内和国外这样的区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王濛:总体上还是一个观念,或者是理念的问题。在发达城市,体育设施比较完善,这么完善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欠缺,其实在国外,我并不是拿国外做比较,我们经常去国外进行训练,而且我们去的城市都是特别小的城市,在这种城市生活过程当中,可以发现他们所有的体育设施,或者是器材,这些场馆,包括全民开放,这些东西是我们目前做不到的。
另外一方面,在美国的一些运动,比如说棒球联赛,橄榄球,NBA,冰球,大家喜欢NBA,是因为容易进入,比如说马拉松,简单,容易进入,装备也不是那么奢侈。在美国,你会发现一些冰球的项目特别火,很小的小孩,自己背那么大的包,所有装备特别齐全,很多人热爱这个项目,受众群体越多,他们就会越喜欢,理念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来讲,我更希望把冬季这一块儿使更多人认知。比如说现在跑步,很多人跟风去跑了,我也不知道跑什么,真正有多少人能跑下来半马、全马,甚至现在还有迷你马拉松,变得很多元化,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初衷。在国外,马拉松就是马拉松,不是改变原有的东西。我做的这个,是希望专业的大众,让他喜欢,让他真正的热爱这个,我们也是变成全民,哪怕一个小城市,哪怕周边的人,都喜欢冰雪运动。我们在荷兰,荷兰人几乎都会滑冰,无论年龄多大,他们就是喜欢去滑滑冰,还有七八十岁老年人的比赛,周围的观众也很多,这就是理念的不同。
要改变这些,一定要让很多喜欢体育爱好者的人,真正喜欢体育,喜欢他们才会去尝试这个,才会从这个东西当中发现你的快乐,或者是我们在准备一些更专业的准备,可以延续下去。
田华:借着王濛的话,在这里给网易做一个广告,包括我们现在做体育,我们特别喜欢说“运动市场,生活态度”,体育产业发展当中,我们为什么愿意做这件事,包括现在跑步这么热,希望运动的方式能植根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从而产生更多体育产业发展的机会。
接下来的问题给那边的三位,还是延续刚才的话题,体育竞赛的表演业大家公认是体育产业、体育市场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从国外到国内来看,我们现在有一些欠缺,在目前的体育产业的市场发展里面,我们需要做一些什么,或者是什么样的东西是我们觉得体育产业里面成长机会最好的?
陈奕:大的IP依附于运动项目的顶级运动巨星,能够受到很多很多人的关注,于是显得它的价值非常巨大,这个现象不仅在体育,在任何行业都是一样的,包括今天中国大家追宠企业家,明星企业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是一样的道理。倒过头来看另外一件事,为什么大家这么热衷于这么好的IP,这些IP又如此之昂贵,如此之稀缺,其实在全球范围内这么多年,上百年的历史,积累的就是这么几个IP而已,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从这个角度,希望大家真的知道体育产业不是一个可以快速投资,要谋求快速回报的产业,一定要有足够的热爱,要有持续的投入,期待它到爆发增长的那一天才会来。在我们看来,体育产业,从成熟的国家来讲,自上而下是三个层级的,最下面是体育的装备制造,再上来是相关体育的社会服务,包括培训,包括等等其他的东西。再往上其实才是那些所谓的赛事娱乐,真正能够形成。这个里面,我们如果用金字塔来比喻它,过去我们大家都认为喜欢看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东西,但其实你知道顶端是非常稀有的,也很少的。为什么会有顶端的效应,在中国大家知道NBA热衷的程度比美国真正第一的联盟要热,因为群众参与的基数和基础是不一样的,造成大家对这个热爱的关注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最重要的不是要急着打造一个超级IP,不管花多高昂的代价,不管冒多大的风险,不是,在中国做体育产业,现在最重要的是遵循体育产业自身发展的逻辑。应该是首先培养大家对某个运动项目的热爱,对这个项目有了了解,有了接触,才会有热爱,有了热爱你才会更多的去参与其中,然后你会更多的关注它,也同时愿意最终掏钱去消费,否则的话,在中国永远那个版权,高昂的代价拿来,不知道如何用收费的方式把它消化掉。对于任何项目知识的普及、推介,引起大家的兴趣爱好,让大家从爱体育到爱运动,从看到动,这是非常重要的。
真真正正有了很多人参与到各种各样的项目里去了以后,这个金字塔会倒过来,其实美国是这样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奥运代表团,美国奥运代表团应该有超过80%实际上都是在学生时代,在校园时代他就是运动好手。今天所有参加NBA的明星,其实打NBA职业联赛,他都一定参加过NCAA的校园联赛,这是非常重要的。当金字塔倒过来,有很多人参与其中,各类体育项目就会得到很好的丰富和发展,各级各样的赛事就会层出不穷,最终形成赛事的阶梯,形成晋升的通道,让那些有天赋的人会成为体育的巨星,以此成为职业。通过巨星,通过这些东西有了联赛的机制,有了阶梯,有了上升通道,才会创造一个顶级的IP,这都需要大量的人喜欢运动,参与运动作为基础,所以我想,这是最重要的现阶段可以做的事。
杨冰:易院长分享的时候也提到,在中国真正意义上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是非常少的,我们在这个基础上仍然有几大联赛,我们现在的篮球也好,足球也好,并没有建立在比较坚实、合理的基础之上。就像前面几位所讲的,并没有真正的有一个合理的,从普通的爱好者,进一步训练提升,再到半职业这样下来的,而是跳过了很多中间的阶段。在这样的整体机制之下,必然导致体育产业会有很多的业务是看上去在国外,好象可以很好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为什么就没有市场,这是背后的原因。
解决这个事情非常关键的一点,从底层开始,真正去引入,去打造,在中国现在看上去有不少的司开始在做这类的业务,如果仔细去看,大量的问题仍然存在,并没有真正踏踏实实去做好一个服务。体现在太多的方方面面。包括很多热心的家长把自己的小孩送过去参加篮球、足球、游泳、象棋各种培训,在参加的过程中,现在社会上所能够提供的这方面的培训服务,那些老师平均的能力、素质确实是不太够,这会直接影响很多家长对于把孩子送到体育做进一步培养的动机。体育应该是非常强的代际传承的一项事情,在这样的基础培养上,现在存在明显的供给质量上的不足,如何真正有效地解决优质的供给,这会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事情,比较坚实地打造群众体育的基础,进而从长远来讲,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超级IP。
田华:刚才大家都反复强调了运动基础的关系,在整个体育产业发展过程当中,下面我们来听听刘女士的看法。
刘凡:我倒觉得其实可能是两步走的问题,首先我是很赞同从大的资本的潮流的角度,虽然出海去买IP,这些钱我感觉也是很难挣回来的,毕竟你把人家的IP捧红了,你接下来续IP的时候还要花钱,越红可能花的钱越高。毫无疑问,随着媒介的推崇,对体育的投入,观赛人群的意识加大。2015年是体育元年,我们2016年就赶上了体育大年,今年的欧洲杯、奥运会,可能会跟以往的欧洲杯、奥运会,观赛的人数差距都非常大。不可否认,这其实是从资本的角度来说,的确是做出了贡献。观赛人数的参加,一定会刺激与人数的增加,但是现在中国的基础设施确实比较差,一是文化底蕴很差,我是一个80后,像我小时候,身边所谓的特长,没有一个人是成绩好的要去搞一个体育特长,要不然就是直接去体校,一般的都是画画、弹钢琴。其实从国外来说,欧美、日本来说,整个消费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他们社区有很多球队,有很多跑步俱乐部,基本上都是孩子到了合适的年纪,比如说冰球、网球,可能从三四岁就开始,跑步是七八岁,爸爸妈妈就带着在俱乐部里来运动。我们这些打酱油的马拉松跑者,都是30几岁以后发现身体不行了,熬夜熬不动了,需要运动身体。现在的体育消费人群,只算是体半代,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体育产业基数太低导致未来的发展,导致我们会非常看好的主要原因。现在的体一代是集中在95后,1.5线以上的城市家庭里面,他们才是真正的希望。
聊到大的黄金的IP赛事,这一块儿很重要,中国有自己的赛事的话,整体的基础要基于全民运动梯队的成长,比如说国外的NBA、NHL等等,都是从小学联赛打到中学,打到大学的联赛,这次中国也会有一个年轻的小朋友得到了NHL的机会,能够去那边打比赛,现在北京、上海的冰球,学校联赛发展得如火如荼,这是相辅相成的年代。
我们看中超去年的数据,基本上花在买球员等上的消费就在40亿以上,整体中超的收入才不到20个亿,这么严重的倒挂。在短期来看,整个财务这个帐肯定是算不过来的,但是可能没有这样的投入,中超也很难有蓬勃的发展,至少现在确实是会有更多的观众和更多的注意力在这一块儿,它也能够刺激大家对于足球的投入,也能够刺激更多足球人数的参与者和爱好者,这是两头往中间走的状态,也相信中国的速度一定会比当年美国、欧美,70年代体育发展的速度要快很多。
田华: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又回到今天的主题,“资本驱动变革”,希望大家的回答简短一点。对于资本驱动变革,在今后几年中,大家更愿意看到资本对于体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或者大家愿意用资本的力量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事情?我希望今后我的运动,因为我特别喜欢踢足球,我希望不管是开车还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让我在路上花的时间不要超过半小时,这在北京来说其实是蛮奢侈的一件事情。我昨天为了踢球,路上花了两个小时往返,球场上花了两个小时,我希望资本让我们的运动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方便,这其实是我个人最大的愿望,想听听在座各位的想法。
许志华:资本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没有钱,什么事也做不了,再好的事也不行,目前中国当下缺的还不是资本,更重要的是政策,国家体制的改革。我现在感觉体育产业的热度,正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时候,没有真正转变成接地气的项目,最后变成地产商拿地的砝码,这样是很难真正服务到老百姓的。政府应该更加务实,就像田总提到的,在我们身边的篮球场地,如何让政策允许在社区,在写字楼里面做更多体育场所的改造,这一点更为重要。只要政策上允许,我相信不愁资本。当然,资本是一个翅膀,能让你的整合会更快,让你的速度会走得更快。但是我觉得目前还是政策,特别是最高领导人出来一个想法,各个部门出台相应的配套,是不是能够一致,真正能够细化到每个城市里面,社区里面体育场馆的改造,学校场馆的开放,公园场馆的开放,这一点更为重要一些。
田华:许总是希望资本和政策的双向驱动,让运动变得更方便一些。
王濛:我希望资本把我们都变成资本,能让体育产业更大程度地延续下去。
陈奕:一句话,客观跟务实地看待体育产业,善用资本,去驱动变革。
杨冰:能够在资本的推动之下,最终会有更多的创新,更多地挖掘体育爱好者,或者是潜在体育爱好者需求背后的需求,通过娱乐化的手段也好,更科技化的手段也好,去创新,去满足这些需求,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当中。
刘凡:我希望中国人能够生活得更轻松、更愉快、更健康,在资本驱动下良性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做到。
田华:时间的关系,谢谢今天所有的嘉宾,我最后再为网易做一个广告,大家都说有钱有闲以后才运动,我希望资本让我们的运动变得更有生活态度,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