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等高外形刀路方式精加工下部的清角部分。刀具采用φ3的平底超硬合金刀。
(1)机床参数
机床的进给率,500mm/min;Z方向进给速度,500mm/min;抬刀速率,2000mm/min;主轴转速,3500r/min。打开冷却液,预留0.3mm的加工余量,不使用检查面。刀具的边界如图8所示。
图8 刀具边界
切削刀具的每次高度下降值为0.15mm。下刀点选择在边界内;采用顺铣往复模式进给;切削深度选用绝对深度,最小深度为0.0mm,最大深度为-4.0mm。刀具的加工路径如图9所示。
同样采用等高外形刀路方式精加工上部的清角部分,仍然采用φ3的平底刀,刀具参数、曲面参数、加工参数同前,选取所有加工面作为加工面,边界选取图10所示的外形边界。最小加工深度为-1.5mm,最大加工深度为-4.0mm。刀具的加工路径如图10所示。
图9 下部清角部分等高外形加工路径
图10 上部清角部分等高外形加工路径
采用等高外形刀路方式精加工整个型腔。刀具采用φ3的平底刀。刀具参数和加工面的参数同前,加工边界选取图11所示的边界。虽然最后的曲面精加工,仍然留0.3mm的余量给后续的电火花加工。选取所有加工面作为精加工面:每次高度下降值为0.1mm,加工最小深度为-4.0mm,加工最大深度为-9.1mm。刀具的加工路径,如图11所示。
图11 等高外形加工路径
采用直纹曲面加工方式精加工分型面。刀具采用φ16的平底合金刀,预留0.1mm的加工余量。切削方式采用往复式切削,切削间距为0.2mm。刀具的加工路径如图12所示。同样采用直纹曲面加工模式精加工枕位的平面部分和圆弧面。刀具采用φ3的平底合金刀,不留加工余量,切削间距为0.2mm。
图12 分型面直纹面加工路径
后模的三维加工工艺图,如图13所示。
图13 面壳后模加工工艺3D图
(1)曲面挖槽粗加工,采用φ25的平底镶合金刀,留0.4mm余量;
(2)曲面等高外形半精加工,采用φ12的平底刀,留0.15mm余量;
(3)曲面平行精加工,采用φ10的球头刀,不留加工余量;
(4)曲面的外形,Contour方式加工前模的Len透镜位置,采用φ4的平底刀。
三、面壳铜电极的数控加工
铜电极的三维加工工艺图,如图14所示。
图14 铜电极加工工艺3D图
(1)采曲面的外形加工方式粗加工铜电极的基准位置,采用φ16的四刃平底刀,不留加工余量;
(2)采用曲面平行加工方式粗加工铜电极的全部曲面,采用φ16的平底刀,留有0.35mm的加工余量;
(3)采用曲面等高外形加工方式半精加工铜电极曲面,采用φ6的平底刀,留有0.1mm的加工余量;
(4)采用挖槽加工方式加工Lens部分,采用φ6的平底刀,留有0.3mm的加工余量;
(5)采用曲面的外形加工方式粗、精加工Lens装配位置,采用φ1的四刃平底刀,不留加工余量;
(6)采用面平行加工方式精加工铜电极的全部曲面,采用φ6的球头刀(Endmill Sphere),不留加工余量;
(7)采用曲面的外形加工方式精加工铜电极的按键位置,采用φ2的双刃平底刀,不留加工余量;
(8)采用曲面等高外形加工方式精加工Battery-cover装配位置,采用φ2的双刃平底刀,不留加工余量。
四、结束语
数控编程是目前CAD/CAPP/CAM系统中最能明显发挥效益的环节之一,其在实现设计加工自动化、提高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Pro/ENGINEER中以IGS格式将签名设计的3D图形调入,根据模具型腔的特点,确定模具型腔、分模面,生成模具型腔实体图、工程图、加工工艺图。根据CAM系统的功能,从CAPP数据库获取加工过程的工艺信息,进行零部件加工工艺路线的控制,输入加工参数,然后再在CAM中编制刀具路径,进行三维加工动态仿真,生成加工程序并输送到数控机床完成自动化加工。这些加工步骤是现代化模具生产的过程和发展趋势,它使复杂模具型芯的生产简化为单个机械零件的数控自动化生产,全部模具设计和数控加工编程过程都可以借助CAD/CAM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它改变了传统的模具制造手段,有效地缩短了模具制造周期,大大提高了模具的质量、精度和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