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骤拉伸吹塑工艺已经日益广泛应用于大型高品质PET容器的生产,生产出的产品具备极佳的机械和光学性能。在PET瓶总的生产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到约70%的份额,这种压倒性的影响,使得PET行业一直致力于通过将原材料用量最小化,从而降低总生产成本。新近研发的优化流程可提供一套模拟方案,从而自动生成完美匹配的预制件和瓶设计,以及相应的加工参数。
3D加工模拟
这里所展示的模拟模型,以3D呈现两步骤连续拉伸吹塑加工,将整个预制件的加工流程都考虑在内(见图1)。初始,在红外线加热通路中,预制件和烤炉之间的辐射热交换会进行计算。在该数据基础上,预制件的加热阶段进行模型化,预制件壁厚的辐射热吸收、其材料的热传导,以及其内外表面的对流热排放都会考虑在内。随后,温度曲线图会传送至正在形成的模拟中。模拟呈现了基于温度敏感性的粘弹性材料表现的特征下,拉伸与吹塑加工相结合的工艺。
创新型自动优化流程的主要基础是3D加工模拟。若干模拟步骤分别阐述不同的物理原理,因此每一步骤的模块化是存在差异的。模拟采用的有限元求解(Abaqus FEA, 制造商:美国普罗维登斯Dassault Systèmes Simulia公司)产生的结果,是无法为自动化进行预准备和传送的。因此,预先和后续的特殊加工步骤需要通过软件进行,该软件由德国亚琛的塑料加工研究所(IKV)研发。图3以流程图形式展示了自动优化流程。
整个优化流程的目标旨在降低原材料使用量,并从而减轻预制件重量。初始的预制件是标准的PCO-1810瓶胚,重量为18.5g。该预制件往往用于0.5升PET瓶,用来密封灌装起泡软饮料。优化流程的目标设定为将预制件的重量减少3g。在计算优化预制件设计和调整的加工参数时,也会充分考虑到加工规格的限定。除了目标功能(目标重量15.5g),加工模拟的结果、计算的瓶身壁厚分布,都会作为辅助条件,进入优化流程的评估。为此,将特定的模拟结果与预定义的壁厚分布进行对比。壁厚分布的等级由以下等式决定:
σ(X)2 = 误差平方和
X = 预制件设计和加工的定义参数
Ne = 要素数量
δi,sim = 要素i的要求壁厚
δi,meas = 要素i的计算壁厚
Ai = 要素i面积
Atotal = 所有要素总面积
将壁厚分布的计算值与目标函数进行比较。由于瓶身直径会因瓶体重量高度变化而有所差异,因此目标函数会根据表面积比率而进行加权。该对比反映了壁厚分布计算值与设定值的一致程度。误差平方和与用户限定范围相匹配。该值在限定范围之内,则表示良好的一致性。从而预制件设计和加工参数进行了优化,迭代过程至此结束。如果计算值超出了限定范围,则需要通过优化计算法则,对设计变量进行调整,从而满足目标函数和辅助条件的重复再生产性要求。
加工参数的变化
由于加工规格的特点,用于预制件设计和加工的变量参数的数量被减少。例如,预制件的脱模加工性必须加以保证。不止如此,通过限定加工材料的拉伸等级,可联合限定变化可能性。加工参数的范围则通过采用系统技术来加以限定。
图4展示了该研究中用到的变化设计和加工参数。预制件的设计通过5个非连续定位加以限定。每个定位则由高度h、半径r和预制件壁厚s来进行确定。该值中的一部分是与加工相关的常量。常量参数用红色高光来标注。优化运算法则来决定的变量参数以绿色高光标注。不止如此,较高和较低的参数限制都在表中显示。通过边界条件而与其他参数相关的参数以棕色显示。除了预制件的变量几何参数,加工参数也会有所变化,例如加热系统的五部发射器的电功率设置是可分别进行变化的。每部发射器都能够在其最大产出区间的0到100%进行调整。
满足目标的优化结构
图6展示了缩减的预制件结构与初始结构的对比。优化后的预制件重量为15.5g,因而与目标重量恰好吻合。考虑到预制件瓶颈的5g重量,该优化相当于成功将重量降低了约22%。预制件继而进行注塑,并在实验室拉伸吹塑设备(Contiform LB1,制造商:德国诺伊特劳布林格Krones有限公司)上进行加工。设定的设备参数恰好符合由优化流程计算得出的参数。
关于两步骤拉伸吹塑的预制件结构和加工参数的自动优化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通过优化流程,优化提升的预制件结构以及相应的加工参数可进行重复计算。不仅是优化设计,可调整的加工参数也能够通过计算得出。研究也表明要进行优化流程的基本条件,是进行现实加工模拟。由于存在模拟模型中的简化和限制条件,优化流程设定的加工参数并不能分毫不差地完美匹配,但其计算结果已经足以为人工优化操作提供良好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