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购中国化工集团收购金额创记录

   2016-07-25 搜狐财经佚名1170
核心提示: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买家”的势力正在崛起。国际金融数据服务商Dealogic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交易笔数达

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国买家”的势力正在崛起。

国际金融数据服务商Dealogic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企海外并购交易笔数达401笔,总额为1353亿美元,已超过2015年全年水平。

其中,仅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第一大农药公司瑞士先正达,交易金额便高达430亿美元,这也创下了迄今中企海外并购金额的最高纪录。

分析人士指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及各项配套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中企海外扩展的热情。同时,在人民币贬值的预期下,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迅速抢占海外资源也成为了一些企业的重要策略。

“战略性”收购频现

实际上,直至今年上半年,资源类资产仍是中企海外并购的重点,如铜、铝等有色金属矿山,以及此前“抄底”的油田等海外资产。

最为典型的中化集团,继砸重金迎娶先正达过门后,今年3月再次通过子公司中化国际,收购将世界橡胶巨头之一的新加坡Halcyon公司纳入麾下。至此,中化国际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橡胶供应商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收购更像是一场“战略性”的收购,国内橡胶进口依存度高达80%,通过本次收购,无疑可以有效地保障国内天然橡胶的安全问题。

同样的战略性收购也出现在了有色行业。5月16日,洛阳钼业发布公告,拟通过香港子公司CMOC Limited以26.50亿美元的价格,购入购买FCX旗下FMDRC100%股权,进而掌握TFM公司的56%股权。

而TFM拥有的Tenke Fungurume矿区,则是世界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铜、钴矿之一。其中,金属钴广泛运用于锂电池和超级合金领域,铜经过2011年开始的下跌以来,目前已处于历史低位。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就部分矿产类资源来说,中国在很多领域的储量、产能已达到世界首位,但是消耗量同样惊人。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增长,目前掌握的资源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战略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我国锂资源丰富,但是由于技术、气候、交通等因素影响,资源产出远远跟不上需求的增长,致使我国长期依赖国外进口;面对瓶颈,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在加大对国内锂资源的开发和技术攻关力度的同时,应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角度出发,勇于走出去,掌握更多优质的锂矿资源,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强而有力的资源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仅就国内而言,无论是化工行业,还是有色行业,目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情况,在国际大宗商品处于底部区间的时候,通过海外并购的方式,不仅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发展需要的资源,保障经营可持续性的同时降低成本,并可借鉴国际优秀企业的生产经营经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利用被并购公司的渠道有效解决产能去化的问题。

而众多基建、钢铁、煤炭类企业,今年开始频频出海的道理与之类似,一方面是来自产能去化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政策面的支持态度。

政策助中企“出海”

随着“一带一路”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内相应发布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如国家税务总局便曾针对“一带一路”,制订了10项新措施,以便更好的服务“出海”企业。另有消息称,对于一些规模庞大且具敏感性的海外并购,国家发改委亦考虑打算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加快企业并购步伐。

而在此之前,国内便已推出了对外投资的备案体系,“出海”企业仅需在发改委、商务部注册即可,这使得中企海外并购的时限也大大缩短。

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性意见也提出,要建立走出去金融支付体系,包括构建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境外投资金融支持体系,推动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联合走出去,探索建立境外股权资产的境内交易融资平台,发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基金,推动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运行,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合作。

税收、审批环节上的一路“绿灯”,以及作为配套金融支持,无疑激发了中企出海的热情。而未来随着更多“一带一路”政策细则的落地,中企在进行海外并购,来自国内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届时,对于“中国买家”的限制,也将仅剩下收购标的所在国的态度和政策。

从海外并购的现状看,欧洲市场由于并购竞争更小,且当地监管对中企更为友好,所以也成为了目前中企并购的重点区域。

相比之下,在“中国买家”迅速崛起后,美国方面对中企的防备却有所增加,外资投资委员会对中企跨国收购的审查也趋于严格。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清华紫光收购西部数据股份时,被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挡在了门外。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