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省工信厅获悉,经国家工信部批复同意,我国第二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正式落户陕西。该中心的落户,不仅极大增强了我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还能巩固我省在该领域的领先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增材制造又被称为3D打印,近几年为公众所知悉,作为一项颠覆性的制造技术,3D打印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从简单的生活用品,到极度复杂的活体器官,甚至高精尖的载人飞船、宇宙卫星,3D打印技术将越来越多的“不可能”变成了真实存在。陕西的3D打印产业以科研实力闻名全国,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陕西共有3D打印相关公开发明专利申请1106件,其中授权390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221件,专利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占全国该领域专利数量一半左右。国内唯一一位院士和3位长江学者中的两位均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此外,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3D打印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高等院校,率先开展了光固化快速成型、金属熔覆成型、生物组织制造等研究并在国内建立了20多家服务中心;西北工业大学依托金属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金属3D打印技术与设备研究,为大飞机研制等诸多航天航空企业提供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装备。
然而,强大的科研实力并不等于产业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3D打印尚无成熟的盈利模式。从应用层面来讲,多数企业的产品集中在以民用为主的桌面级的熔融挤出成型3D打印机,产品局限在玩具、礼品、展会及3D影像等低端市场,过小的市场规模抑制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近年来,陕西一直为弥补3D打印技术产业化“短板”发力。目前,依托国家渭南高新区建设产业培育基地,设立了3D打印产业化扶持基金,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孵化、中试、制造等业务,相对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已具雏形。同时,在西安高新区规划占地1000亩的3D打印产业园,已经吸引了十多个企业项目入驻,正逐渐形成产业聚集发展之势。产业培育基地的日渐成熟,将有力促进科研优势由“墙内”向“墙外”溢出,让所有企业共享科研资源。
此次陕西申报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优势明显,人才、研发、产业及园区建设都走在全国前列,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筹建工作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部门推进工作有力,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取得很大成绩,历时一年,获得国家正式批复。为了加快创新中心筹建工作,省工信厅积极协调,落实建设条件,加快产业布局,建设2至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0年,省级创新中心达到20家,构建陕西制造业创新体系,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截至目前,针对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2亿元资金、省级2016年度配套资金已全部拨付到位。
当下,3D打印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在航空航天、医疗、艺术设计和消费电子产品等多个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在我国,3D打印总体技术水平处于模型制作向零部件直接制造的过渡阶段,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相信随着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序推进,3D打印的陕西时刻,已经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