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选自网络
迄今为止,共享单车领域的总融资额已达70亿元人民币;而资本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疯狂的造车竞赛与城市扩张——这不得不让人想到曾经同样激烈的专车大战:在大肆烧钱之后,专车领域骤迎洗牌,如今盛况已不复当年。
共享单车真的很有意思,发展时间不长却频频登上报道的头条,而随着行业的发展,人们关心的问题也不局限于共享单车本身,作为共享经济的代表,除了新鲜的使用体验之外,反映出的问题更让我们深思。
共享单车虽然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也成了国民素质的照妖镜,由于目前对使用者的违规行为无有效监管惩罚措施,不少问题也随之产生。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骑车人也一样,有守规矩的就有破坏规则的。
深圳交警本月中旬发布消息,一男子骑行共享单车逆行上了高速,最终与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的汽车碰撞,骑车人当场死亡。也许骑自行车上高速这样的行为是很偶然的,但使用共享单车在人行道和盲道上骑行、闯红灯,无视交通规则的现象随处可见。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说,虽然提供的只是租用工具的服务,但出现问题还是会被关注甚至是指责,对于使用人不守规矩的行为也没有什么有效的监管和惩罚举措,很冤却又无能为力。
有专家分析,由于共享单车是租用体制,所以部分使用者在骑行过程中放松对于遵守规则的警惕,再加上国内很多地区对于自行车行为监管和处罚不到位,所以已经成为了一众普遍的使用现象。
占地过多
这是近期北京某地铁站门口的景象,密密麻麻的共享单车堆满了人行道,很宽的道路被完全覆盖,行人只能走到自行车甚至机动车道上通过。相信看到这一幕的朋友不在少数。
共享单车“跑马占地”扩张地盘增加投放量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过度集中车辆停放难的情况。由于大城市上班位置和人流相对集中,就出现了上班高峰从地铁站、公交站到办公区、写字楼方向的单向流动,下班高峰则相反。大量的共享单车堆积堵塞道路占据了私家自行车和电动车的停泊空间。
刹车失灵引官司
近日,某共享单车企业被用户告了,原因是骑行过程中发现下坡路段刹车失灵造成用户连人带车失控摔倒。目前这起案件已经被朝阳法院受理,具体结论还没有出来。
律师认为,用户是注册之后并且交付了押金,在使用过程中也交付了租金,实际上共享单车企业就是承租关系,作为出租方,企业应当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尽到审慎、善良管理及维护保养的义务。若是共享单车经过权威部门的司法鉴定予以确认确属存在产品缺陷,则需承担赔偿责任。
共享单车在增加市场投放量的同时,也应当多思考自己是否能够照顾和养护如此庞大规模的产品,毕竟安全问题也非常重要。而且由于共享这样独特的属性,以及产品本身设计的问题,用户在使用之前不可能完全搞清楚车辆是否有暗病或者存在那些问题。
损毁率的秘密:早已高达30%?
另外,在摩拜与ofo的竞争中,策略上的迥异使得两家的损毁率不尽相同。
即便如此,据摩拜CEO王晓峰透露,在上海地区,运营四个月时的摩拜就已达到了10%的损毁率。
ofo的情况大为不同。从一代开始,ofo在骑行体验上更为接近普通单车,在车辆完好的情况下使用,确实体验优于摩拜;但由于缺乏加固层面的考虑,ofo更易被破坏。虽然后期ofo通过产品迭代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车身坚固度,但根据企鹅智酷此前的调研,ofo用户上报车辆故障的比例在整体上仍明显高于摩拜用户,二者分别为39.3% 和26.2%。
对于ofo的损毁率有诸多说法。虽然ofo从未正面给出这一具体数字,但腾讯科技汇总多方信息后发现,行业内对这一数字的保守预期也在20%-30%,30%以上是大概率事件。
当共享单车投放一年左右时,损毁问题还有可能迎来一个爆发。
这源于抱刹磨损带来的刹车不灵问题、智能锁充电问题等;这类问题的特点是短时间内不易出现,但当车辆折损随着时间的推移到达一定阶段,损毁就会集中显现。
由此可见,如果将周期拉长至一年,共享单车行业的损毁率极有可能远超10%这一数字。一旦损毁率达到30%的水平线,按照上文的估测,在单变量的理想状态下,单车的回本时间就至多可能被拉长50%。
共享单车解决的是“只有1公里”的问题
长久以来,我对于共享单车解决问题的场景一直抱有疑问。在共享单车火爆之前,在马路上连摩托车都越来越少见,社会发展已经从人手一辆自行车、摩托车发展到出行需要依靠汽车。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在这个时代突然又发现了骑自行车的好处。绿色环保,方便出行等优点在城市中突然变成这个时代所急需的要素。
那么共享单车究竟解决的是什么场景下发生的问题?这让我想起物流领域喊的很响亮的一句话: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很多领域如仓储服务、外卖配送、生鲜配送行业,都通过解决“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找到新的市场。似乎共享单车领域也是在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不想走路的问题,但是在 从我使用共享单车的场景中,我认为共享单车解决的是“只有一公里”的问题。如下图是不同场景下用户可能的出行选择方式,如果以1公里作为极限,自行车是在如此多的路程选择中逐渐细分的新的路程场景。
所谓的“只有1公里”,相比于“最后1公里”的区别在于,最后1公里的目的地是明确的,而只有1公里却是一个区域的问题。共享单车初次切入市场的场景是“上下班”,所以小黄车的广告创意来源大部分是上班挤公交和骑车的区别,看似解决的正是人们下地铁后去上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但换一种思路去看,用户并不仅仅是因为去某个目的地有1公里而选择使用单车的方式,换一种场景是某一段距离选择单车的方式会更加合适。这也解释了共享单车在各个风景区火爆所解决的原因,其使用的场景是用户更愿意通过骑自行车的方式游览风景。
共享单车为用户一定区域内的出行方式提供了除步行和机动车的第三种选择。因为共享单车,相比于步行更加轻松,相比于等车更加可控,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虽然我认为目前的火爆依然有资本推动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1公里这个问题是共享单车在如此多的出行选择场景中,细分出来的新场景。
关于共享单车的未来
共享单车的爆发离不开互联网技术、智能硬件的发展,但目前为止,我认为共享单车的产品和市场仍然处于一种市场摸索和用户习惯培养的阶段,在初次使用共享单车之后,我认为有一些问题等待解决。
(1)如何找到单车也是痛点
在如何找到共享单车方面,从用户角度来看,寻找单车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至少我和我身边的人总有这样的体验:明明路上每个人都在骑着共享单车,但是却在路边找不到一辆可以使用的。为了找到单车,我会往以下几个地点找:人流量大;热门站点附近;另外就是景区门口,除了单车的投放地点,单车的回收地点应该也需要有所考虑。
(2)共享单车的成本问题
在使用共享单车的过程中,我在思考共享单车的成本问题,至少在我看来有以下较大的投入成本
-单车的制造和研发成本:共享单车的发展离不开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因此除了普通单车的制造成本,相关的研发成本一定不小。
-单车的维护成本:在使用共享单车时,我们对于共享单车的使用是相对随意的,比如在路线选择上不会考虑路面对车辆的影响,停车时我们不会考虑停放的位置是否合适,这多少导致共享单车更容易坏,相对来说单车的维护成本就比普通的私人单车来的大。
如此大的投入成本和如此低廉的回报,一直让我对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感到担忧,关于共享单车的成本和商业模式,推荐大家读一下这篇文章《产品经理的商业视角:共享单车真的会盈利吗?》
共享单车急剧扩张后,骑行的人基数大了之后,受伤的人就多了,媒体会有更多关注。
共享单车的安全监管,政府正采取措施……其中对共享单车安全强制要求——48小时内维修处理故障车;使用时间不得超过3年,3年后强制报废;运营期间抽检,车辆完好率不低于95%。这些规定表明了政府管理共享单车的态度。
最后,提醒个别车技高超的用户,不要折磨共享单车。网上有许多“摩拜速降”、“ofo跳台阶”等视频,幸运的是秀车技的人没受伤。共享单车是用于城市通勤接驳,并非运动自行车,即使质量再好,经过“高手”的摧残,也会有安全隐患。共享单车需要大家的爱护!